辩护词之抢劫辩护词DD是方明亮抢劫案的一审被告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安徽飞扬律师事务所接受方明亮亲属的委托,指定我为其一审辩护人。
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查阅案卷,多次与在押被告见面,并参加了前庭调查,对本案有了全面、清晰的了解。
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抢劫罪不能成立,现提出如下辩护意见:一、被告人方明亮第一次询问笔录,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讯问笔录和辨认笔录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1.方明亮在补充侦查前多次向公诉机关和辩护人提交供述,但未经其核实。
补充侦查中的供述与前次供述在影响定罪的重要事实上不一致。
2、笔录上反映方明亮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方明亮当庭供述的文化程度是小学二年级左右。
从其文化程度来看,其阅读能力是有限的。
3.辩护人指出,方明亮的第一次讯问记录和第二次讯问记录表明“记录与我所说的相同”。
在第四次讯问的笔录中,讯问者问道:“在读了上面的笔录之后,它和你说的一样吗?”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讯问笔录应当与犯罪嫌疑人核对。
他应该在没有阅读能力的情况下读给他听。
根据该条规定,讯问笔录原则上是犯罪嫌疑人自己的查阅方式,只有当犯罪嫌疑人不能阅读时,才能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查阅。
第四份审讯记录显示,这是通过向方明亮朗读来检查的,这表明调查人员判断方明亮没有阅读能力。
从调查机关要求方明亮核对笔录方式的矛盾,可以初步证明方明亮提出的笔录未经核对的事实可能存在。
4、公诉机关未提供方明亮的全部陈述和供述笔录,至少未提供第三次讯问笔根据《证据审查判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被告人的全部陈述和辩解是否已全部收编,本应收编的陈述和辩解未收编的,是否出具了相关说明”。
辩护人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徒劳无益的笔录中,方明亮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供述和辩护,或者可能会在公安机关取证过程中暴露更多问题。
5、方明亮当庭供述原本不知道占高原这个名字,是辨认时侦查人员告诉他的,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则属于指供、诱供的违法取证行为。
2021年2月23日的辨认的照片上,5号照片中的男子就是“兵兵”,表明方明亮当时还只知道这个人的小名兵兵,不知道占高原这个名字,而当日侦查人员制作的辨认笔录却记载5号照片上的男子就是占高原,2021年12月27日对方明亮讯问的笔录中也直接出现了占高原这个名字。
这印证了方明亮存在指供、诱供和笔录未经其核对情形的辩解。
6、讯问笔录未经犯罪嫌疑人依法核对,是非法获取口供的手段。
7.排除非法证据的举证责任倒置。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不可靠、不充分的,供述不能作为终审判决的依据。
因此,方明亮的第一次讯问记录和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讯问记录应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在外。
8、依法应当排除的是对被告人不利的言词证据,其中有利于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仍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二、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方明亮和詹高远共同使用假币。
1、占高原供述其认识方明亮,2021年其也伙同他人实施了使用假币的行为,当天他见到过方明亮,但与其使用假币的不是方明亮。
2.在对詹高远的第四次讯问记录中,方明亮供认“当时,方明亮打电话向我借了1000元。
我说没有,他说:一位老人被骗了200元。
他离开后找到了我。
我说:200元是我骑摩托车的人赚的”。
3、被害人张立夏陈述其在冯小四家门口抓住方明亮衣服时,方明亮说:老师2/7傅你看错人了。
占高原供述是其伙同他人骗了张立夏200元,方明亮在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张立夏找错人了,相互印证,表明骗走张立夏200元钱的人中没有方明亮。
4.缺乏假币指纹等原始客观证据,证明詹高远、方明亮共同对张立霞实施假币使用。
根据《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应当提取但不提取指纹、脚印和其他痕迹,致使本案产生疑问的,人民法院应当向人民检察院说明。
三、指控方明亮入室的证据不足。
1.3月27日,方明亮供认,“老人说我只有200元,然后他回到家里拿钱。
老人拿了200元递给我。
”“我们俩都没进老人家。
我们都站在门口。
”2、当天案发,现场完好,有条件采集脚印,如果方明亮进入了室内,应该有室内检出的脚印等原始客观的证据证明其进入过被害人家室内,但公诉机关并未能提供这个证据。
3.尽管詹高远承认自己进入了张丽霞的家,但他承认与他一起进入张丽霞家的是强子,而不是方明亮。
如果羌子真的与他的人民有关,那与方明亮无关。
如果《羌子》是詹高远编造的,那么詹高远对《羌子》的供认就更不可信了。
检察官一方面否认詹高远的供述中强子的存在,另一方面承认詹高远的供述中强子进入房间,武断地认为进入房间的强子是方明亮,这纯粹是主观的。
4、被害人张立夏的陈述和对占高原的辨认,属于单一证据来源,看起来是两份证据,实则属于孤证,不足以证明方明亮进入过室内。
四、被告将假币兑换成真币既不是盗窃也不是欺诈,而是使用假币。
1.起诉书中所称的转换方式不存在,被害人知道另外两张新的100元纸币已归还被害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分组交换的解释是:秘密地以假换真或以坏换好,也被称为分组交换。
这时,被告从两个矮个子手里拿出200元钞票,仔细地递给我3/7两张新的100元纸币被发现是假的。
“他说他留着零钱是为了赌博,所以他给了我两张新的100元纸币。
起初,我给他的两张100元纸币有点旧。
”可以看出,张立霞知道退还给他的钱不是他原来的两张纸币,但张立霞没有当场发现这两张纸币是假的,因为它们不是秘密交换的,不是交换的。
既然它不是秘密的盗窃手段,自然就不属于盗窃。
后卫应该强调,即使张立霞不知道他换了两块钱,在钱交给他之前,他也不能偷。
2、根据刑事审判参考案例第492号朱影盗窃案的裁判理由,在行为人运用多种行为交织的手段非法取得财物,涉及此罪与彼罪的区分时,关键看行为人获取财物时起决定性的是何种手段。
3.欺诈不是本案被告获取他人财产的决定性手段。
张立霞以诈骗手段交付财产为基础,自愿上缴200元,但此时非法占有尚未完全实现,最终非法占有并非欺诈,因此欺诈行为不成立。
4、本案中取得他人财物的决定性手段是使用假币。
货币是种类物,而非特定物,种类物在交易时,具有可替代性,故也称可替代物。
被害人将200元真币交给被告人时,已经对这两张钱进行了处分,即不再要求返还这两张钱。
被告人提出不换时,基于货币为种类物的特性,可以返还任意200元真币给张立夏,都不违背张立夏意志,损害张立夏的利益,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本案的事实是张立夏明知还给他的是另外两张新的百元纸币,但并未对还的不是他原来的纸币这个事实提出异议。
被告人返还两张假币给张立夏,是当面公开进行的,是被告人利用了假币以假乱真的固有特性,利用了货币的公共信用,也就是利用了被害人对国家货币安全可靠性的信任,违法使用假币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假币及其他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规定,为使用目的使用流通中的假币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现行法律,使用假币4/7使用假币罪定罪处罚,诈骗罪仅在停止流通的货币被使用时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在流通中使用假币是一种非法使用假币的行为。
明知是假币而持有和使用是破坏财务管理秩序的行为。
6、本案定性存在法条竞合情况,使用假币罪和诈骗罪之间存在普通法条和特别法条的关系,其竞合类型属于特别关系,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一般法条和相关的特别法条,属于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的竞合。
由于立法者认为在一般法条之外有必要再行设立特别法条,特别罪名的构成要件完全包容于普通罪名之中,适用特别法条就能够有效惩治犯罪,所以,特别法条具有排斥普通法条的功能,特别法条优先适用。
使用假币行为带有诈骗性质,这是立法上当然可以预想的事情,但是,由于立法特别规定,对使用假币行为只能定使用假币罪,排斥诈骗罪的适用;如果对使用假币行为定诈骗罪,使用假币罪就没有存在的余地(周光权:《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
本案中使用假币中的“使用”通常是采用诈骗手段得逞的,使用假币罪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名属于特殊条款,诈骗罪等侵财罪名属于普通条款,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名应予优先适用。
由于在本案中排斥了作为普通法条的诈骗罪的适用,被告人方明亮实施的使用假币行为不能构成转化抢劫。
五、指控使用暴力的证据不足。
1、起诉书指控方明亮和摩托车驾驶员下车对张光平进行殴打,事实不清。
摩托车驾驶员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殴打张光平,与方明亮有没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没有查清楚,如何能证明是方明亮为抗拒抓捕。
2.方明亮本人虽然承认使用过暴力,但都在补充调查前的不良记录中,并多次否认使用过暴力。
3、张立夏陈述其当时离得比较远,没看清具体是怎么打的,只是看见他们在打架,后来我看到我儿子脖子划伤了。
根据其当时的距离及空洞陈述内容,其关于方明亮打他儿子的陈述是不可靠的。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