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技术要求

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技术要求

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技术要求1、藤蔓植物绿化1)一般规定藤是植物适用于坡率超过10.3的稳定岩石边坡,含采用挂同喷浆,护面墙等防护处理的边坡。

2)材料要求(1)种植土:种植土的土质要求为PH值为6.5左右的壤土,疏松、不含盐、碱土,不含建筑和生活垃级,种植土深度不小于30cm。

(2)挂钉规格为48mm,长度35cm。

(3)油麻藤袋苗高度应大于80cm。

3)工艺流程坡面清理→修建种植槽→放置竹竿→造孔、安放挂钉→种植油麻藤→洒水养护。

4)施工要点(1)清理平坡表面:清除坡面淤积物、浮石、打掉突出岩石,使坡面尽可能平整。

(2)采用用电钴造孔,孔径010mm,孔深12cm,(坡面凹处应加固)。

(3)坡面上按50cm×100cm安装8长35cm挂钉,挂钉外露25cm,然后将竹杆在距面20cm处用塑料绑扎带固定在挂钉上。

(4)酒水养护,植物种植完毕后,浇透定根水,每天进行养护,保证其成活并能正常生。

5)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参照三维植草护坡及相关章节2、混凝土网格骨架植草护坡1)一般规定(1)混凝土骨架植草护坡适用于土质或强风化软质岩稳定边坡防护,骨架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拱形骨架、菱形骨架、人字形骨架。

(2)拱形骨架、菱形骨架适用坡率一般为1:1~1:1.5字形骨架适用坡率一般为1:0.75~1:1.25;单级坡高不超过10m。

2)材料要求(1)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

(2)水泥:采用P.O425硅酸盐水泥,水泥等材质要符合设计或有关规范要求,同时要进行进货检验,堆料场地要有规划,水泥不能露天堆放,严禁受渊、雨淋和暴晒。

(3)砂: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粒径小于5mm的机制砂杂质的含量应通过实验确定,其最大含量不宜超过标号<C30的混凝土含泥量<5%。

(4)根植土可采用就近清除的地表种植土为原材料,必要时进行客土改良,根植土厚20cm。

(5)草种应根据气候区进行选用,应具有优良的抗逆性,并采用两种以上的草种进行混播。

3)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坡面修整一测量放样→基槽开挖→镶边石→浇骨架一勾缝、养护一检修踏步一养生→回填根植土→喷播植草。

4)施工要点(1)浇筑前,坡面应整平、拍实,不得有四凸现象或在低注凹凸处用片石、块石垫平等以免出现护坡厚度不均等弊端。

骨架施工前应修整坡面,填补超挖形成或原生的坑洞和空腔,坡面修整完毕,进行骨架放样,根据骨架设计线和地形放骨架中心线,线形顺直。

(2)骨架施工采用挖槽法进行施工,在放好样的线形上升挖地基,视地基情况,若土质松散,须将地基进行处理(如夯实)。

骨架基槽、基础开挖尺寸必须满足要求。

(3)基础设置沉降缝,沉降缝纵向10-15m,缝宽20m,用沥青麻絮填塞密实。

(4)基础砌筑完成后,用人工开挖骨架槽,拉线检查骨架槽符合设计后砌筑骨架。

(5)砌筑骨架应自下而上砌筑,骨架宜完全嵌入坡面内,保证骨架紧贴坡面,防止产生变形或破坏。

(6)在骨架砌体施工完成后,在骨架内回填种植土,并适当振捣使其密实;可采用人工播撒或挂网喷播方式进行灌草植物种植。

(7)选取适应性好、根系发达,耐干旱贫瘠、耐破坏、再生能力强的植物。

(8)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轴,不同植物应具互补性且与周围环境自然植被相适合。

(9)骨架内植草草皮下直铺设50-100mm厚的种植土,草皮应与坡面和骨架密贴(10)铺设草皮后,应及时进行养护5)验收标准(1)基本要求①网格骨架植草护坡的混凝土强度、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平整度、坡率、砌缝等需符合要求,砌体表面必须平顺、顺滑、勾缝均匀、平顺、无脱落现象,无通缝、三角缝和瞎缝。

(2)外观鉴定①表面平整,无垂直通缝。

②沉降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3、浆砌片石护坡1)一般规定适用于坡比缓于1:1的岩、土质边坡或沿河路基受到水流冲刷等有害影响部位的防护。

2)材料要求(1)砂浆:砌筑水泥砂浆标号为M10。

3)工艺流程施工前准备→测量放线→坡面修整→基础开挖→铺设反滤土工布→基础、坡面浆砌→勾缝抹。

4)施工要点(1)直在路堤沉降稳定后施工,砌筑前应整平坡面,按设计完成垫层施工,受冻胀影响的土质边坡,护坡底面的碎石或砂砾垫层厚度应不小于100mm。

(2)片石砌体应分层砌筑,2~3层组成的工作面宜找平。

(3)所有石块均应坐于新拌砂浆之上。

(4)每10~15m应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宜为20~30mm,基底地质有变化处,应设沉降缝。

伸缩缝与沉降缝可合并设置。

(5)砂浆初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砂浆终凝前,砌体应覆盖。

(6)泄水孔的位置和反滤层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泄水孔宜为50mm×100mm、100mm×100mm、150mm×200mm的矩形或直径为50mm~100mm 的圆形。

2)泄水孔同距官为2~3m早地区可适当加木,渗水量大时应适当加密,上下排泄水孔应交错布置,左右排泄水孔应避开伸缩缝与流降缝,与相邻伸缩缝间距宜不小于500mm。

3)泄水孔应向外倾斜,最下一排泄水孔出口应高出地面或边沟、排水沟及积水地区的常水位0.3m。

4)最下面一排泄水孔进水口周围500mm×500mm范围内应设置具有反滤作用的粗粒料,反滤层底部应设置厚度不小于300m的黏土隔水层5)验收标准(1)基本要求石料应选用未风化的硬质石料,砌筑应紧密、错缝,严禁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勾缝应均匀饱满、美观,破面应平顺。

(2)实测项目浆砌片石护坡实测项目见下表表1 浆砌体施工质量标准(3)外观鉴定①表面平整,无垂直通缝。

②沉降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③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

4、护面墙1)一般规定(1)护面墙适用于整体稳定的一般土质边坡及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

(2)护面墙接形式可分为实体护面墙及窗式护面墙。

其中窗式护面墙可采用方圆形窗式护面墙及菱窗高护面墙,实体护面墙适用坡率为1:0.5~1:1式护面墙适用坡率为1:0.75~1:1.5。

2)材料要求(1)砂砾垫层:砂砾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超过5%,含砂量不超过40%。

3)工艺流程边坡修整→测量放样→基础开挖→基坑检查→基础砌筑→墙体砌筑及砂砾垫层回填(预留窗体或泄水孔)→墙顶抹面→墙身勾缝→养护→植草。

4)施工要点(1)修筑护面墙前,应清除边坡风化层至新鲜岩面,对风化迅速的岩层,清挖到新鲜岩面后应立即修筑护面墙。

(2)基础施工前应核实地基承载能力和埋深。

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冰冻地区应埋置在冰冻深度以下至少250mm。

(3)护面墙背面应与路基坡面密贴,边坡局部凹陷处应挖成台阶后用与墙身相同的圬工砌补,不得回填土石或干砌片石边坡顶护面墙与坡面之间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渗处理。

(4)应按设计要求做好伸缩缝。

当护面墙基础修筑在不同岩层上时,应在变化处设置沉降缝。

(5)泄水孔的位置和反滤层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5)验收标准(1)基本要求①曲线段放线要加密,防止出现折线。

施工过程中,应挂线砌筑,控制表面平整度及厚度。

②墙体砌筑时,面层的石头要采用表面平整,石材大小均匀的片石进行砌筑,墙体背面的砌筑也要表面平整,如不平整,采用砂浆抹平。

③砌筑时砂浆要饱满不能存在空洞,虚铺现象。

④片石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出现倾倒在墙上直接堆砌,应堆放在墙体附近,一块一块砌筑(2)外观鉴定①护面墙线型应平顺。

②砌体表面平整,无垂直通缝。

③沟缝平顺,无脱落现象。

④泄水孔坡度向外,无堵塞现象⑤沉降缝整齐垂直,上下贯通。

5、挂网锚喷1)一般规定挂网锚喷适用于表层易风化、整体稳定的软质岩路堑边坡防护。

2)材料要求(1)锚杆:锚杆采用HRB400的业25精轧螺纹钢筋,锚杆类型为全粘结锚杆,锚杆采用梅花形布置。

锚杆长度一般有3m、4.5m、6m、9m、12m等几种类型。

在锚杆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防腐性能和耐久性。

锚孔孔径Φ75。

(2)挂网钢筋:网筋采用HPB300的Φ6.5圆钢,加强筋采用HRB400的16精轧螺纹钢筋。

(3)泄水孔:排水管采用Φ50软式透水管,喷射砼护面应间距3~5米交错设置泄水孔。

(4)砼:喷射砼采用C25混凝土。

(5)砂浆:钻孔砂浆采用M35水泥砂浆。

(6)导向帽、隔离架应由钢、塑料或其他对杆体无害的材料组成,不得使用木质隔离架。

3)工艺流程(1)孔深小于3m时:清理坡面→天沟施工→坡口线以外2m范围混凝土封面→边坡开挖→清坡→钻孔(锚孔及泄水孔)→灌浆→插错杆→安装泄水孔管→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厚8cm→挂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厚8cm→养护。

(2)孔深大于3m时:清理坡面→天沟施工→坡口线以外2m范围凝土封面→边坡开挖→清坡→钻孔(锚孔及泄水孔)→插锚杆→灌浆→安装泄水孔管→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厚8cm→挂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8cm→养护。

4)施工要点(1)于坡口线外5mi设置浆砌片石或其它如固防漆截水沟,坡口线外2m范围内采用C25砼进行封面,厚度为8cm。

(2)根据坡面岩体发育情况需清楚坡面松散岩石通常从上往下清除坡面杂物和松动岩石,凿掉小块松动、悬浮岩石,对坡面裂缝及凹腔应先嵌补牢固,达到施工面平整,以利于喷射混凝土和坡面紧密连接。

(3)挂网锚喷自上而下施工,开挖一级防护级,坡面平整后先确定伸缩缝及锚杆位置。

(4)锚孔成孔采用无水进孔工进行施工。

孔径Φ70,钻孔终孔深度比设计超深尺寸小于500mm,孔位和孔深的允许偏差均不大于50mm,偏斜率不应超过3%,孔距误差为±150mm。

成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采用机械后风压清孔,将孔内岩粉、岩、沉渣清除干净,确保孔底沉渣厚小于5cm。

(5)当孔深小于3m时,宜采用先注后插的施工工艺当孔深大于3m时,宜采用先插后注的施工工艺。

注浆时,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100m,随砂浆的注入缓慢匀速拔出。

(6)锚杆安装时外露端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外露端预留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成90°弯起,弯起段锚固置于喷射混凝土层钢筋网内側。

(7)锚杆施工完成后,取其总量的5%且不得小于3根进行验收试验,检查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锚杆抗拉力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8)间隔35m设置一个泄水孔,当有潜水露出且边坡流水较多的地方,应引水并适当加密泄水孔。

泄水孔安装后应立即采用草或废纸堵孔遮挡,等混凝土喷射完毕后,去掉草或废纸。

(9)锚杆及泄水孔施工完毕后喷射第一层混凝土,厚度为8cm。

(10)混凝土喷射作业之前应进行试喷,以调整确定适中的水灰比。

水灰比过小时,混凝土表面颜色灰暗,出现干斑,回弹量大,灰尘飞扬:水灰比过大时,则喷射混凝土表面起皱、拉毛、滑动甚至流淌:适中水灰比其喷射混凝土呈粘糊状,表面光滑平整,骨料分布均匀,回弹量小。

(11)在孔内水泥浆充分凝固后挂网,骨架筋与锚杆间应逐点弯折绑扎,每段喷层内钢筋网连续配置,层与层之间的竖筋用对连接,竖筋与横筋之间用铁丝固定,坡面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大于30cm且焊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