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篇一:有关-中药的论文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姓名:井源博专业:药剂学学号:104753121090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
方法:采用RP-HPLP法,色谱柱为WatersXTerraRP18(3.9mm×1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ml/min。
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
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黄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麻黄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全方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1],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无汗而喘[2]。
现代药理及拆方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汤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理活性及药动学不尽相同,且方中桂枝、杏仁、炙甘草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影响较为显著[3-5]。
因此,笔者试图运用RP-HPLC法,通过建立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麻黄汤指纹图谱,为较深入地研究该方有效成分的变化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以期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实现对麻黄汤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分离单元,Waters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药材均购于安国药材市场,经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正品,即: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质茎,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L. var. ansu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yrrhizauralensis Fischer的干燥根及根茎。
乙腈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 Waters XTerra RP18色谱柱(3.9mm×150 mm,5μm);柱温为30℃;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15nm;乙腈2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0min,5%乙腈;15min,15%乙腈;35min,30%乙腈;50-60min,60%乙腈。
2.2 检测波长的选择本实验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分析时进行全波长紫外扫描,并在不同波长下获取数据,经比较分析表明215 nm色谱图峰形最好,各色谱峰相互之间分离度较好,故检测波长定为215nm。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各12.32mg、11.56mg,分别置于25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以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按麻黄汤的传统配方,取全方各味药材(麻黄9 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粉碎,混匀,加10倍量水,浸泡30min,加热回流2次,每次1 h,合并滤液,适当浓缩并冷冻干燥。
精密称取干燥粉末适量置50 ml 量瓶中,加甲醇2水(1∶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以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续滤液,即得;同法制得单味药材的供试品溶液。
2.5 指纹图谱测定的方法学考察2.5.1 精密度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测定HPLC色谱图,结果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小于1.5%,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小于1.2%,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2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保存,分别于0、2、4、8、16、24 h进样,HPLC检测,结果其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小于1.8%,相对峰面积RSD小于2.3%,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5.3 重复性试验:取同批药材配制成的全方,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5份麻黄汤供试品溶液,测定液相色谱图,结果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RSD 小于2.7%,相对峰面积的RSD小于2.8%,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6 麻黄汤指纹图谱的测定及技术参数2.6.1 样品测定:取10批麻黄汤供试品溶液,分别按2.1项下条件进行HPLC 分析,比较各色谱图,有10个峰是10份供试液所共有的,因此确定这10个峰为共有指纹峰(图1)。
同时取麻黄汤及单味药材样品,按相同条件进行HPLC分析确定各色谱峰来源。
通过对照分析,确定共有峰1、9来源于桂枝;共有峰2、7来源于苦杏仁;共有峰3、4、5来源于麻黄;共有峰6, 8, 10来源于甘草。
2.6.2 参照物的选择:在HPLC图谱中选择峰面积较大,出峰时间适中且稳定的色谱峰作为参照峰,结果19.862 min的色谱峰符合此条件,经对照品对照认定为麻黄碱的吸收峰,故选择麻黄碱作为参照物。
2.6.3 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选取色谱图中10强峰,由色谱工作站辅助自动进行峰匹配,确定10个共有峰。
以麻黄碱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积分值为1,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的RSD 均在3.0%以内;以10个共有峰峰面积的均值作模板,利用“相关系数法”[6]和“夹角余弦法”[7]计算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见表1和表2,两种方法计算的相似度结果均在0.99以上。
3 讨论3.1 在流动相的选择中,以乙腈2水为本底分别考察了加入不同量的磷酸二氢钾、磷酸、十二烷基磺酸钠、碳酸氢铵的情况[8-10],结果以乙腈210 mmol/L 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为流动相时,主要色谱峰可达到基线分离、保留时间适中、不对称因子符合要求;但普通填料C18柱一般耐受的pH范围为2~8,否则就会因柱床结构发生变化而影响柱效。
本实验中选择融入了杂化颗粒技术而使pH耐受范围宽(1~12)的XTerraRP18色谱柱,达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3.2 研究结果表明,全方供试品溶液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含量均较单味麻黄供试品溶液有所增加。
生物碱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因复方配伍中其它药味含有有机酸如甘草酸、桂皮酸等酸性成分的缘故,与生物碱成分结合成盐,从而增加了麻黄中生物碱在水中的溶出度。
3.3 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评价的难点与重点。
目前,大量中药在其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的前提下,只采用单一或少数几个成分做指标进行质量评价,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其内在质量。
本研究建立了麻黄汤的RP-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的技术指标稳定、重现性好。
本实验方法可为麻黄汤及其类方的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研究提供分析方法,也可为麻黄药材及其复方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参考。
篇二:中医论文范文针灸学入门感言--关于中医方法调养身体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经络通畅,气血充足,是以气色红润,身体健康。
简析针灸,拔罐之类中医调养身体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艾灸拔罐一、对中医学的体会(一) 中医学历史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二)感受的中医学自我记事起,每当生病或者身体不适。
第一反应就是吃药或者打针。
也就是抗生素以及静脉注射。
身边的人大多如此。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西医已经是大家生病不适时的首要选择。
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医却被忽略了。
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中医。
也许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对中医的几乎没有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方面有着西医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亲眼从妈妈的经历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于是选修了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通过学习针灸学入门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
尤其是通过针灸,艾灸,拔罐这些中医方法来调养身体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二、经络理论是基础《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针灸之类的中医方法可以对身体进行调节。
2三、中医调节身体的方法(一) 针灸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记得以前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看见医生用小小的银针就可以治疗病痛觉得特别的神奇,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1.针刺: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首先找准与治疗部位对应的穴位,然后讲针刺入皮肉,慢慢的调节捻动。
根据亲身的体验,针刺入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而疼痛是轻微的。
如今针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例如利用针刺来治疗青春痘以及减肥。
为什么针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
因为人体的经络错综复杂,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行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