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东至县大渡口镇中心小学蔡小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学内容分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通过宗悫、苏武、范式、赵武灵王的四个故事,让学生理解明志、气节、诚信、创新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初步的人生目标,做诚实守信、有创新精神的人已经深入学生心中,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典故、读典故、交流思考的互动过程,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人格修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书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典故,了解“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和“不断求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并能分辨。
难点:让学生明白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突出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出示课件2)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是清华大学的校训。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可见,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一)注重明志
1.谁知道“明志”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
(师明确:明志就是确立志向。
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
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
2.看故事,谈体会。
大家听说过“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指名回答。
(明确: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志向远大,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
师:这个成语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宗悫的话。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个故事吧!(出示课件3,播放“乘风破浪”视频)看了“乘风破浪”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明志应该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觉得宗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举手交流)
师小结:是的,宗悫从小就确立了志向,怀着远大的抱负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3. 互动交流。
“有志者事竟成。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志向或理想。
(学生答后,师追问“你现在是否仍然坚定不移的朝着它前进呢?”)
师小结:既然我们有了远大的理想,那么就要只有像宗悫那样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希望同学们要坚持奋斗。
(二)崇尚气节
1.在中国还有很多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出示“苏武牧羊”的故事。
)
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
)
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苏武具有怎样的高尚品格?(师引导学生回答。
)
师:气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
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道德原则。
2.你知道哪些关于气节的名言吗?(生答。
)
老师也找了两句名言。
(课件出示。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三)讲究诚信
1. (出示课件7)“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来自《论语·子路》,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意思是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 是的,一个人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尽全力办到,一定要言行一致。
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
“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位东汉时期非常诚信的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课件出示“范式赴约”故事。
) 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读一遍?
2.同学们,在中国近现代也有一位非常讲诚信的一位名人,而且她还是一位女性同志,大家知道她是谁吗?
对,她就是宋庆龄。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关于她讲诚信的故事?(指名回答。
)
(出示课件9)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符合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要求。
名实一致,是说言论要与事实相符行一致,是说言论要与行动相符:表里是说嘴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
3.回顾近期的生活想一想,在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三方面,你在哪方面做到了,哪方面没做到。
如果没做到,分析一下原因。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
(出示课件《老子》和《论语》的名言。
)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六十三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四)不断求新
1. (出示课件10)求新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求新就要与时俱进。
没有求新,个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
求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2.(出示课件11)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赵武灵王就是一位求新的人,也正是如此,他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去了解一下赵武灵王。
(播放“胡服骑射”视频。
)
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要有求新的精神,并且要不断的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正如这两句名言(课件出示。
)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
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
师解读:第一句话说的是要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第二句话是说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
师小结: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
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
(五)出示课件12“活动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屏幕上的格言,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说说自己获得的启示。
(六)交流互动。
(出示课件13格言)对照格言,和同桌交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说说自己获得的启示。
三、总结。
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
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
同学们,漫漫征程路,我们只有努力提升自己,不断追求人格修养,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
课后找一找还有哪些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并找岀一些相关的典故或事例与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10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气节诚信求新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清华大学的校训引入教学,使学生明白“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以“阅读视角”为基本点,以不同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还结合学生已有的了解以及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拓展,让学生明白“明志”、“气节”、“诚信”以及“求新”等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体会,同时也要做一个发扬优秀传统美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