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要点14. 智能化建筑工程14.1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智能建筑工程的重点是:各系统的配管配线;线槽及缆线的敷设;模块的安装和接线;电源箱、控制箱柜的安装和接线;机房内机架、配线架及设备的安装;出线口及终端盒的安装;防火处理、接地等;以及工程技术资料。
14.2 弱电控制箱柜的安装、线槽敷设、明管敷设、暗管敷设、防火封堵、导线连接、电缆敷设的安装要求与建筑电气相同。
因此,监理工作要点不再重复。
下面就智能建筑工程中的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出来。
供实践中参考。
14.3 弱电的配管及线槽应保持接地的接续性,并至少两点与接地干线连接可靠。
配管、线槽连接时电气上应贯通,并做好等电位联接。
14.4 电话、电视等弱电出线口安装的垂直度、平整度的要求与电源插座安装要求一致。
卫生间的电话出线口距离地面不小于1m。
14.5 弱电布线应防电磁干扰和同频干扰。
强、弱电竖井宜分设。
同一竖井时,两者距离应大于300㎜。
不同的弱电系统应分设在不同线槽中。
在线槽内弱电线缆宜采用排列法绑扎成束,固定牢固。
固定间距不大于1.5m。
14.6 综合布线系统应有良好的接地。
大楼配线设备和楼层配线设备端必须可靠接地。
布线系统的接地应汇接在同一接地体上。
14.7 消防火灾报警控制器应牢固接地,并有明显标志。
消防系统的工作接地应采用25㎜2铜芯软导线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
14.8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光端机站、电信系统的交接设备间等弱电设备间应设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与本建筑共用接地系统相连时,应采用芯线截面积不小于25㎜2铜芯软导线。
14.9 综合布线的线缆敷设按设计要求选用。
宜采用低烟无卤(无毒)的阻燃型护套线缆。
配线设备应采用阻燃型材料。
线缆穿越每层楼或不同的防火分区时要做好防火封堵。
当设计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各个布线链路的屏蔽层在整个布线链路上必须是连续的,不应有间断(包括信息插座、插接软线、跳线、用户终端设备上接口的接插件等应有良好的屏蔽特性,并满足屏蔽连续的要求)。
14.10 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的布置安装:(1)离墙壁、梁边不小于0.5m,周围0.5m内无遮挡物。
至送风口水平距离不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水平距离不小于0.5m。
(2)宽度小于3 m的内走道顶棚应居中安装。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距离不大于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距离不大于15m;端头距墙的距离不大于安装间距的一半。
(3)探测器安装在顶棚上时应与吊顶形状协调。
在保证其功能的前提下,宜与成排灯具安装在一条直线上,以增加建筑装饰的美感。
探测器安装后,周边无破损。
(4)探测器的接线应可靠压接或焊接牢固。
不得用腐蚀性助焊剂。
探测器(+)接红色线,(-)接蓝色线。
其余线可自行分色,但同一工程应一致。
14.11 消防工程的配线明管、非防火型的线槽外表面应刷防火涂料。
防火涂料应均匀、无遗漏,涂料厚度符合要求。
消火栓箱内手动紧急按钮的配线应有阻燃材质的保护管。
14.12 民用建筑内设置锅炉房时,电气线路应采用金属管和电缆布线。
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系统应符合北京市《民用建筑设置锅炉房消防设计》的规定。
14.13 智能化系统的电源、防雷及接地。
(1)智能化系统电源的安装质量要求与建筑电气工程相应的要求一致,包括:①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交、直流供电;②应急状态下的应急发电机组、蓄电池组、充电设备和不间断供电设备(2)智能化系统的防雷及接地的安装质量要求与建筑电气工程相应的要求一致。
包括建筑物内各智能系统的防雷电入侵装置、等电位联接、防电磁干扰接地和防静电干扰接地等。
(3)智能化系统的防雷及接地装置应与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
采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为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4)智能建筑系统应对接地电阻值进行复核检测,并做好相关智能化系统的工程交接和接口检验。
14.14 由于参加智能建筑施工的分包单位较多,监理工程师应该主动参与审核分包单位的施工方案。
谈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监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物业管理的要求以及受控机电系统的具体配置,保持与建筑整体设计协调一致。
尤其是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它不是多个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共享,完成对建筑或建筑群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监控和管理。
总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是多专业参与、协同配合的过程。
这就要求监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了解各专业的知识,同时要有协调各方、共同合作的能力。
这一部分工作是监理中的难点,值得不断总结和探讨。
另外,尽管建设部自1988年开始在部分城市、部门组织开展建设监理工作,但是第一个有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法规1997年才颁布,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290号文)。
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
在许多监理工作实用手册中就是传统弱电系统篇幅都很少,更谈不上智能化系统了。
本文总结设计监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参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监理这一领域的交流。
一、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在我们讨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的监理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的一些特点。
建筑智能化设计必须经过用户需求分析、初步设计、系统工程设计以及深化设计等环节。
涉及的单位有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和各专业子系统分包商等。
他们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
如何确定设计的目标由谁来完成,各个参与单位在何时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落实各阶段的设计目标,从而保证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
这是我们在从事这项监理工作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的。
在建设部290号文中明确规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所以,设计的总体目标、投资规模应由设计单位和监理协调业主做好用户需求分析,最终由业主确定。
据此,由设计单位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
在这一阶段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物业管理的要求,受控机电系统的配置以及投资规模,确定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子系统应达到的功能,同时对系统集成做出总体要求。
但对系统工程设计由谁承担并完成,290号文中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显然,在初步方案中,因未定各子系统的品牌,以及系统集成软件平台,所以达不到系统工程设计的深度。
本文建议在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编制系统工程设计的招标书,经监理由业主最终确认。
之后,公开招标,择优确定系统工程设计的方案以及系统集成商。
同时,系统集成商为总包,其他各专业子系统可作为分包纳入管理体系。
在设计单位指导下,总包组织各分包单位完成深化设计。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各阶段监理工作要点(一)用户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的新兴事物,大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建筑智能化涉及的诸多技术还在迅猛发展,产品和标准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业主对将来建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很难有明确的需求。
因此,在这一阶段,配合设计单位,帮助业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功能需求,显得最为重要。
这一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有:(1)审查参与设计各单位的资质是设计阶段监理的一个很重要内容。
(2)通过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协助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建设等级标准。
(3)跟踪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各专业和系统集成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与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设计方案采用落伍的产品技术,或不符合最新的规范要求。
(4)熟悉所建工程的建筑类型、建筑各部分的使用功能、机电系统的配置情况。
审核各系统具体功能以及系统集成达到的目标。
(5)强调与土建、水、暖、电等各专业系统工程的关系,明确各专业之间的接口要求。
(6)对初步设计方案,重点审查其与建筑物或建筑群整体工程的协调性,所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二)系统工程设计阶段。
采用何种技术、何种产品,选择哪一种集成方案、哪一家集成商均在这一阶段确定下来,所以这一阶段的工作事关整个智能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
建议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应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系统集成商和系统工程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监理工作主要有:(1)参与制订招投标方案、审核招标文件、参与评标工作,审查系统集成商和各分包单位的专业资质。
(2)系统工程设计首先应确定系统集成方案,而后考虑各子系统的合理配置。
强调系统集成宜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接口。
(3)审核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和设备清单;审核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应强调可操作性。
系统设计方案应经会审后确定。
(4)不仅要求确保系统集成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应要求集成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合同制约、分清责任,避免扯皮,保证系统集成的顺利实现。
(5)工程设计应为将来的扩展预留合理的软硬件接口。
(三)深化设计阶段。
系统集成商和各子系统分包单位在深化设计之前应对建筑物相关位置做实地测量,并了解水、暖、电等各专业系统工程设备具体型号。
深化设计是在设计单位指导下,参照水、暖、电和建筑等各专业的图纸,协调各相关单位,相互合作完成的。
这一阶段监理工作主要有:(1)中心控制室关系到多个系统,敦促总包综合考虑,避免各专业之间的冲突,避免设备的重复设置。
(2)弱电管线管槽工程应在分包商设计方案基础上,结合集成商做出综合优化的弱电管线管槽图,而最终方案应在汇同各相关单位意见,总体考虑建筑、水、暖、电等其他专业走线后确定。
(3)审核各专业设备的安装大样图,注意各专业的交接面是否有冲突之处,分清各专业的作业面,并提出相互配合的注意事项。
(4)要求提供详细接线图,设备和接线端子应有统一的编号系统。
(5)消防、安防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应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备,应注意当地与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相关法规。
(6)深化设计应附上施工组织计划,将工程分解出详细的工序、分项、分部工程,并在此基础上由总包与其他各专业施工单位协调统一,作出施工进度网络图,以便于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
三、结束语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涉及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专业,参与的单位多,历经用户需求分析、初步设计、系统工程设计以及深化设计等阶段,所以协调一致是最重要的监理原则。
从横向来看,无论在设计的哪一个阶段,智能化设计都应与建筑整体相协调,同时,设计标准应符合最新规范,选择的产品、工艺等技术应顺应潮流。
从纵向看,设计各阶段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应保持前后设计方案的一致性。
参与设计各单位均有各自的专业重点,所以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协调工作是贯彻全过程的监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