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一、实施目的
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四川“5.12”汶川地震对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损失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进行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理》,特制定和实施本统计调查方案。
二、实施范围和要求
1、本方案属四川省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报送调查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2、本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全省受地震灾害的市(州)和县(市、区)行政辖区,调查对象是地震灾区的所有住户和人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本方案统计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层表,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逐级汇总上报;第二部分为综合报表,分别由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统计,逐级汇总上报。
4、要求各市(州)、各省直部门综合报表分列县(市、区)报送。
原则要求各市(州)掌握到县(市、区)和乡镇(街办),县(市、区)掌握到乡镇(街办)和村(居委会)。
5、资料来源。
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和财务报表。
6、数据审核和平衡关系。
市(州)、县(市、区)按所在地原则统计,市(州)、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所统计的灾害损失数据要一致。
电业局、铁路、通讯、邮政等直管系统地区不填,
由省直管单位填报。
7、各市(州)、县(市、区)、省直各部门报送表格的同时报送填表说明,说明灾害损失情况、数据来源、主要损失项目实物量和计价依据。
三、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使用9位码,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码(2位)+乡镇(街道办)码(3位),所有报表必须按提供的单位地址码和指标顺序码报送,不得调整更改。
上报省的所有指标计量单位不能更改,指标数值一律不留小数。
2、主要统计指标
本方案所涉及统计指标解释原则以统计局和各部门常规统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口径范围为准。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农业为产品产量乘现行价格;工业、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邮政业、通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公共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失;城镇居民和农民房屋损失为:倒房户数和严重损毁户数×人均面积×每平方米单价计算。
所有指标的原有数如果没有灾害损失时点数,可用对应指标2007年年报数或财务决算数代替。
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损失统计截止2008年5月31日24时。
四、填报单位、报表时间及方式
本方案按“条块结合、纵横平衡”的方式,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行业系统分别组织实施。
灾害损失数据资料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直各部门于2008年6月9日12时前报送纸质和电子文档资料至省政府“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工作组。
五、报表目录
各市州、省直部门报表目录
六、表式(以电子文档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