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介绍
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测试 项目简介
勘探开发研究院分析试验中心 2010.6
提 纲
一、生油常规分析项目及流程
二、取样及送样要求
三、主要分析测试项目介绍
一、生油常规分析项目及流程
气样 岩样
氯仿抽提物 气 相 色 谱
有 机 碳 热 解
油样
干酪根
沥青质
非烃
芳烃
饱和烃
碳 同 位 素 分 析
显 微 组 分 鉴 定
岩石热解各分析参数的分析条件
分析温度(℃) 分析参数 起始 终止
恒温时间 (min) 3
1(600 ℃) -
升温速率 ( ℃/min) 25或50 25或50 25或50
S1
S2 Tmax S3
300
300 300 300
300
600 600 390
岩石热解各分析参数的含义
符号 S1 S2 S3 Tmax 含义 岩样加热不超过300℃时挥发出的烃,代表岩石中可抽提吸 附烃含量 干酪根高温(300~600℃)热解生成烃的数量 岩石中干酪根含氧部分热解产生的有机二氧化碳 干酪根的最大热解烃量时的温度,反映干酪根的成熟度 单位 mg/g岩石 mg/g岩石 mg/g岩石 ℃
各组分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
族组份计算公式如下:
W(S,A,N,B)=
(G1-G2)-G3
m
×100%
W(S,A,N,B)-各族组分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烃、A为芳烃、N为非烃、 B为沥青质; G1-称重瓶加组分加空白值的质量,mg; G2-称重瓶质量,mg; G3-空白值,mg; m-试样质量,mg。
%;Po对应镜煤反射率(Ro%),单位有机碳生气量(m3/t)。
(二)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分析
1.分析方法
氯仿沥青“A”分析方法
执行标准: SY/T 5118-2005 方 岩石中氯仿沥青的测定
法:将岩石样品粉碎为小于0.09mm的粉末,在80℃条件下
不断地用氯仿(CHCl3)抽提,直至抽提溶剂荧光为三级荧光,过滤抽 提物,回收溶剂,抽提物自然干燥,称(恒)重,计算单位质量岩石 中氯仿沥青抽提物含量即为氯仿沥青“A”含量。
(三)取样重量
小样(简项)每个10-15g,大样(全项)岩屑500g,岩心250g。
(四)送样要求
岩心或岩屑样品要清洗干净,除去表面污染物。
岩屑样品必须经过严格挑选。
注:(小样简项只做热解和有机碳分析,小样分析后,如果泥岩有机碳大于0.4%,碳 酸盐岩大于0.1%时可继续进行大样全项分析)
三、主要分析测试项目介绍
丹48井长91烃源岩测井-有机地球化学剖面图
计算油气生成量
对于某一含油气盆地,若已知单位面积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演化程度和母质类型,就可依据下面的数学模型计算其油气生成量: Qo = H•S•TOC•ρ•Po(Ro) (1)
Qg = H•S•TOC•ρ•Pg(Ro)
(2)
式中:Qo为生油量,单位为t; Qg 为生气量,单位为m3;H为烃源岩 厚度,单位为m; S为烃源岩面积,单位为m2;TOC为有机碳含量,单位为
2. 应用
确定有机质丰度指标-氯仿沥青“A”及总烃含量
一般来说岩石中可溶有机质含量高其有机质丰度也比较高。
区分不同母质类型 饱和烃/芳烃值越高,胶质,沥青质含量相对较低,原油和生 烃岩的母质类型相对较好。 有机质转化率 氯仿沥青“A”/TOC(A/TOC)%、总烃/TOC(HC/TOC)%反映 原始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一般认为,生油岩(A/TOC)% 在5-15之间, (HC/TOC)%在1-12之间,通常以3%作为成熟度 门限。
原地各向异性体
高等植物强烈生物降解而成 高等植物木质纤维素凝胶化作用而成 在强还原环境下具有结构的木质——纤 维素经厌氧细菌强烈分解转变而成的凝 胶化物质,常被沥青物质等浸染 镜质体 微粒体B
镜质组
腐泥镜质组 惰屑体
惰质组
粗粒体 丝质体/半丝质体
高等植物木质纤维经丝炭化作用而形成
变化基本不大
丹48井 1507.80m
3. 应 用
烃源岩产烃潜量(生油势)的定量评价分级
产烃潜量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全部热解完毕后最终所产生的油 气量,用此定量参数可对烃源岩进行分级。
法国石油研究院烃源岩定量评价分级(据Espitalie,1977) 烃源岩等级
极好烃源岩
产烃潜量PG(mg/g岩石)
>20
好烃源岩
中等烃源岩 差烃源岩
族组分分离方法
执行标准: SY/T 5119-2008 方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族组分分析
法:样品称取0.2mg(必须量),首先用氯仿活化24小时后,然
后用正己烷溶解,其沉淀物为沥青质。去除沥青质的可溶组分,通过硅胶-
氧化铝层析柱,分别采用正己烷、正己烷—二氯甲烷、氯仿依次冲洗,分别 得到饱和烃、芳香烃和非烃馏分,蒸发掉溶剂,自然挥发干后,称重,计算
菌解无定形体
×20
旺9井
720.01m
腐泥无定形体褐色荧光
×20
4 3
召71井 山22
2761.45m
Hale Waihona Puke 基质镜质体召71井 山23 2784.34m 孢粉体,角质体,碎屑壳质体,粗粒体,镜质组等
丹49井 1533.20m
黑色泥岩
藻类无定形体 ×20
庄50井
1943.0m
油页岩
典型灰白色微粒体 ×50
7
旺10井 507.66m 碳质泥岩 丰富的壳质组分 ×20
旺10井
507.66m
碳质泥岩
壳质组分荧光
×20
3. 应用
干酪根显微组分判断有机质类型
Δ=
a 100 b 50 c 75 d 100 abcd
式中:Δ为类型指数,A代表无定形组分百分含量,B代表壳质组分 百分含量,C代表镜质组分百分含量,D代表惰质组分百分含量。
2.烃源岩热解分析参数的计算公式
(1)产烃潜量(生油势)PG(mg烃/g岩石):PG=S1+S2 (2)有效碳CP(%): CP =0.083×( S1+S2) (3)产率指数IP : IP =S1/(S1+S2) (4)降解潜率D(%): D=( CP /TOC)×100% (5)氢指数IH(mg/gTOC):IH=S2/TOC (6)氧指数IO(mg/gTOC):IO=S3/TOC (7)烃指数IHC(mg/gTOC):IHC=S1/TOC (8)类型指数TI:TI=S2/S3
镜 质 体 反 射 率
C HO N 元 素
同 位 素 分 析
气 相 色 谱
色 谱 - 质 谱
有机地化测试分析流程图
二、取样及送样要求
(一)取样类型 生烃层取暗色泥岩(绿灰、灰、深灰、黑色)、深灰色泥质灰岩 及煤,利用综合录井图及井上实物剖面确定所取岩性并和实际岩心、 岩屑对照。油、气样取样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相关执行。 (二)取样密度 进行生烃分析的目的层要求按照岩性变化系统采样。小样(简项) 分析可每50m取一个;大样(全项)分析每段可取两块。
(根据邬立言等,1986)
氢指数IH和Tmax图版划分有机质类型
用IH与Tmax图版划分有 机质类型,其优点在于同 时掺进成熟度指标Tmax对氢 指数的影响因素。随着Tmax 升高(成熟度升高)各类 有机质的氢指数沿着曲线 轨迹逐渐变小。
氢指数与Tmax划分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图版 (据邬立言等,1986)
中等烃源岩 0.5 ~1.0% 1.0 ~2.5%
未成熟成熟
高成熟过成熟
Ⅰ-Ⅱ1
Ⅱ2-Ⅲ
>1.2%
>3.0%
0.8~1.2%
1.5 ~3.0%
0.4 ~0.8%
0.6 ~1.5%
0.2~0.4%
0.35 ~0.6%
<0.2%
<0.35%
比较油气生成有利阶段
利用剖面上总有机碳值的变化,可以比较烃源岩的有利层段。
2.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低成熟阶段 大类 显微组 分组 腐泥组 显微组分 层状藻类体 水生 生物 结构藻类体 腐泥无定形体 孢粉体 树脂体 母质来源 海(湖)生藻类 藻类等的强烈菌解产物 高、过成熟阶段
微粒体A
壳质组
陆 源 高 等 植 物
角质体
壳屑体 腐殖无定性体 正常镜质组
高等植物的表皮组织、分泌物等
类型指数S2/S3划分有机质类型
Ⅰ类有机质的S2大而S3小,其S2/S3比值大,而Ⅲ类有机质的S3大
而S2小,其S2/S3比值小。
我国烃源岩的类型指数范围(据邬立言等1986) 有机质类型 S2/S3 Ⅰ >20 Ⅱ1 >5~20 Ⅱ2 2.5~5 Ⅲ 2.5<
判断烃源岩的成熟度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热降解生成油气时,首先时热稳定性最差的部分先 降解,对余下部分热降解就需要更高的温度,这样随着烃源岩成熟度的升 高,热解烃峰S2的峰顶温度Tmax也增高,由此Tmax值广泛用作判定烃源岩 成熟度的指标。
可溶有机质特征及油 源对比 天然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沉积岩中有机碳的测定
1. 有机碳测定的基本原理
执行标准:GB/T 19145-2003 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
方 法:将岩石样品粉碎至粒径小于 0.2mm,用5%盐酸加热煮沸,
除去碳酸盐岩后的剩余残渣(除去无机碳),在高温(>800℃)条件下将 有机质燃烧成二氧化碳。经红外检测器检测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并将其换算 成碳元素的含量,最终计算出有机碳的含量。
干酪根镜检分类表 Δ 类 型 划 分 标 准 >80
c%+d%
<10
类型 腐泥型
40~80
0~40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