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观后感《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
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篇二:读苏轼诗文有感读苏轼诗文有感高旭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
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
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
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
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
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
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
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
“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
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
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
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
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
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
读屈原,令人叹惋。
而苏轼诗文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
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证生命的高贵。
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
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篇三:“苏东坡”观后感“苏东坡”观后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东坡,一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很多让人传颂的诗词,又有谁知道他的仕途和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和凄苦呢?陆毅主演的《苏东坡》,人物形象颇为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带给人很多感慨和值得追思的东西。
不管是在朝廷任官,还是发放边疆,苏东坡都创作了很多传颂百世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喜欢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唯美,也欣赏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水调歌头》的柔美乡情;既喜欢展现男儿爱国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热血情仇,更赞叹感悟人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奔放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苏东坡性情刚直不阿,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但不善于也不屑于运用权术,不韬光养晦,不委曲求全,正是因为这样,纵然他是大才子,大文豪,受万人传颂敬仰,但在朝廷始终没有位居显赫,施展他治国爱民的最初抱负,而只能偏安一隅,寄于一州一县,只能救一方百姓,却不能济天下苍生,实为遗憾。
弄臣王珪却深谙世道,并以他的四字诀“忍、推、顺、躲”告诫子女,他也点出了苏轼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善政治斗争,并一而再的迫害苏轼,让苏轼在最好的时光没有大展治国之才,垂垂老矣。
在苏轼离去的最后时刻,苏轼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几次入朝,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更不愿与小人争斗,而乞求外放逃避,感悟自己没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没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苏东坡的一生,极为颠簸流离,奔波不息,凤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黄州、雷州、惠州、澹州,无处没有留下他的身影,一生都在搬迁和路途中。
在他的一生一途中,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伟大的女人都为他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而且都英年早逝,真是才子身后的女人都是伟大的女人,绝不一般的女人!想到这么多,就说这么多,看了《苏东坡》,感悟颇深,一个这么伟大的诗人、才子、清官,并没有追求什么奢华物质和高管爵位,只为创作诗词歌赋,只为一方百姓谋福造益,却不为自己捞取半点私利,而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今的官员,当今所谓的才子们,又是为了什么?哎,变了,一切都变了。
想想这一切,真想时光倒转,回到古代!篇四:《苏轼》读后感依然有余情——读《苏轼》有感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
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
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
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是为友情而高歌。
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
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
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
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
“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
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
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
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
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啊。
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
“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
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
如今,依然有余情。
篇五:看《苏东坡》有感看《苏东坡》有感最近无所事事,因看《英雄之战》喜欢上了陆毅,便接着看了《甲午大海战》,更加喜欢他,然后看了他主演的《苏东坡》。
正好前几天去韩先生那里去蹭课,他给我们讲了宋朝的文化大奔流和其市井生活,而在《台北故宫》短篇里又看到了苏轼、宋徽宗等宋代人物的书画真迹,也听了一些关于苏轼的逸闻趣事,便对这个电视剧更加感兴趣。
看完后第一感觉并不是更爱陆毅了,而是喜欢上了苏轼。
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馈赠。
《红楼梦》中林黛玉弹琴的唱词一句是“思古人兮俾无忧”,至今我心中只有三个古人能让我在困顿或喜悦之时想起,其一是杨戬,对,是《宝莲灯》中的杨戬,我是因此喜欢了焦恩俊;其二是李煜,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我看过《李煜传》及他的诗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那个电视剧对我影响不大;其三便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