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
够喜欢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
他不提倡以怨抱怨。
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
他说那是一种浪费。
是对人生的浪费。
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
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
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
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
因为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
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我需要学习这方面
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
理为好。
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
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
新疆。
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
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
《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
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
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
后来,有几个地
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
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
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
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
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
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
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
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
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
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
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
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
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
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
样的作用。
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
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
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
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
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
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
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
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
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
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
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
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相关文章:
1.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2.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
3.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作文
4.2017百家讲坛节目表
5.鹬的观后感500字电影影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