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亲节国旗下讲话稿五篇

母亲节国旗下讲话稿五篇

【母亲节国旗下讲话】感恩母亲节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非常高兴能站在国旗下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个话题《感恩母亲节》,当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春风吹红了花,春雨也润绿了叶,朝气蓬勃的我们正像那红花绿叶一样鲜活一样有生命力,而我们同学们中有谁曾想到过是谁做了那春风春雨默默地滋润着我们呢?我不知道同学们中有多少人曾看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电影,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看这部影片时的情景和感受。

影片中,母亲被迫与相依为命的儿子分离,变成了疯子,被送进了疗养院。

十八年后,当儿子来到疗养院工作时,意外地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当他唱起幼时的儿歌时,母亲竟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母子终于团聚。

母子分离那刻,“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响起时,荧幕上下一片号啕声。

从此,这首歌便被千家万户传颂晓着。

我相信我们同学们中也会有很多人唱起过这首歌,但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当我们在襁褓中的时候,是谁晃动着疲惫的臂膀,哼着《摇篮曲》,哄着我们进人甜蜜的梦乡;当我们在呀呀学语的时候,是谁用无数遍的鼓励,教我们说出人生的第一句话;当我们还在瞒珊学步时,是谁用温暖的手,牵引着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当我们第一次背起书包跨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是谁叮嘱我们要做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孩子?当我们为了学习而挑灯苦读到深夜时,又是谁悄悄地在桌角放上了一杯热气蓬蓬的牛奶呢?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这么多这么多却不求一点回报呢?是妈妈。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是我们身边最亲最爱的人,嘘寒问暖,知冷知热。

在我们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时,妈妈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呀呀学语;当我们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妈妈义无返顾地用那博大无私的爱为我们遮风挡雨;当我们自认为已经长大要摆脱她的庇护时,是妈妈不无担心地默默注视着我们;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妈妈用明亮的眸子微笑地看着我们;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妈妈明知道自己帮不了什么忙却还是陪着我们一起忧伤……在妈妈的爱抚下,我们慢慢地长大了。

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要求任何的回报,这是一种多么广博多么无私的爱啊!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竭力渲染母爱的伟大,它赐予了我们多少不能忘却的东西,我们从那里得到的远远比付出的多,在母亲那里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广博,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可是我们又曾为妈妈做过什么呢?难道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妈妈无偿的爱吗?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让妈妈开心,让妈妈骄傲吗?让妈妈安心、放心、开心就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啊!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过度竞争的社会中不适应,都会要求优秀了还要优秀。

她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在家里,她是你尊敬的母亲;在外面,她就是一个社会分工的竞争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翻滚跌打,曾经沧海难为水,或许她曾经喝了几口水,深知各中滋味不好受;或许她曾经呛了几口,更明白为什么要让我们发奋图强,努力拼搏?你们要明白,母亲不仅仅要支撑起一个家庭,还要抚养你长大,要日复一日地做繁重的家务劳动,更会担心你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为家人洗过衣服吗?我们为妈妈分担了什么事情,为这个家庭做出了哪些贡献呢?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儿女都能理解母亲。

母亲情急之下的反复叮嘱,被有些儿女认为是无法忍受的唠叨;母亲平时点点滴滴的省吃俭用,却被你买了名牌衣服和鞋子,被你拿去送给了电脑游戏房的老板!亲爱的同学们:母亲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我们要理解母亲的伟大,更要体味母亲的平凡,尤其是母亲肩上沉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

不要再给母亲增加额外的担心和忧愁,不要让母亲为你寝食难安,否则我们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会抱愧终身。

生命何其短暂,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母亲最了不起,她们毫无怨言地牺牲了那么多自己的生活享受,为的只是让儿女们生活得更幸福!【母亲节国旗下讲话】感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班的xxx。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感恩》五月,没有了春雨霏霏的阴雨连绵,忽然抚来的春风惊起漫漫绿色,在此般温暖的季节里,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已悄然走过。

从小觉得最厉害的人就是母亲,她不但不怕黑,还会做好吃的饭;不但会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似乎什么都知道。

她总是会在我哭的第一时间赶来,总是沉默的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心中永远是喜悦、期盼,而又萦着淡淡的忧愁。

她盼望我们长大,又恐惧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伤。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一字一句传达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细腻的关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缝入的都是母亲悠长的牵挂;“儿寒乎?欲食乎?”一言一语构成的便是母亲的一生。

仔细想想,你远行时,母亲有“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的思念;你归去时,她有“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疼惜。

母爱看似是这样的平凡渺小,渺小到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母爱好比是一条长长的路,是飘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能陪伴你延伸生长。

那悠悠的牵挂,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助你披荆斩棘。

其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真的不是生死,而是母爱就在身边,我们却不懂得珍惜。

同学们,请回顾我们的日常:你是否有过因自己情绪不好而冲母亲发火;是否有过与母亲赌气,是否有出言不逊。

你们在生日那天,是否只是和朋友花个几百上千庆祝生日,而完全忘记了那天也是母亲生你的苦难日?你们又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留意一下母亲的变化。

想想曾经一个年轻美丽的母亲,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后,心心念念的全部都是你。

她的脸上渐渐出现皱纹,青丝中偶尔也会发现几缕白发。

同学们,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其实陪伴我们成长的除了父母,还有亲爱的老师们。

所以在母亲节,我们不光要感恩自己的母亲,还要感谢陪伴我们的女老师。

她们也是母亲,有时她们顾不得自己家中的孩子,用辛勤的汗水滋润我们的心田。

因为老师爱的浇灌、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

我们忘不了如母亲般的老师和风细雨、荡涤了我们心灵的尘泥;忘不了老师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舞我们前进的勇气。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那是母爱是老师的爱。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了我们的回忆,却始终淡不去母亲以及如母亲般的老师的那颗温暖包容的心。

同学们,让我们与母亲共同许下约定——你陪伴我枝桠繁茂,我陪伴你头白似雪;让我们也向老师许下承诺——借得大江千斛水,研未翰墨送师恩。

最后,让我们跟天下所有的母亲及如母亲一般的老师说一句:“节日快乐!”【母亲节国旗下讲话】母亲节话传统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的讲话是《母亲节话传统》。

五月,日渐长,夜渐短。

虫鸣鸟叫,荷香飘远。

一周前,我们这里许多人都以不同的形式跟母亲共度了节日。

说起母亲,我们自然会想起日夜操劳、叮咛再三、无私奉献、爱子女甚于爱自己的那个人;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齐背)说起母亲节,我们自然会想到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要送康乃馨。

可这个节日起源于美国,并不具有世界性。

很多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那么中国有自己本土的母亲节吗?如果有,又会是哪一天呢?会有什么习俗传统呢?让我们一一向大家介绍。

若从源头开始追溯,中国最早的母亲节是农历三月十八——人类始祖、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的生日。

在这一天,百姓都会去女娲庙烧香祭拜。

《诗经》里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思是说,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花,种在母亲的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所以,中国传统送给母亲的的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而并非康乃馨。

元代写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就曾经以萱草花为题作画题诗表达过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墨萱图》元·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齐背)如果说对女娲还停留在女神崇拜的状态,并非真正的母亲节日,那么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可说是中国最本土的母亲节了。

这个节日来自于佛教的经典故事——目连救母。

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超度母亲远离饿鬼道,在农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供养四方僧众。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变成风俗,朝廷和民间都在这一天举行活动,成为国家大典和民间的孝亲节。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母亲节”。

不过这个节日发展到宋朝,重点开始转变为超度死者,如此一来,中国本土的“母亲节”就这样“被”消失了。

2006年有部分人提议把农历四月初二孟子的生日定为“中华母亲节”。

这是因为历史上“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等故事广为流传,虽然孟母仉氏生日不可考,但四月初二孟子的生日也是其母的受难之日,以此作为纪念日,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

奇妙的是,2016年“中华母亲节”跟西方母亲节重叠在同一天,今年,农历四月初二是5月16日——上周三,跟西方母亲节也仅相差三天!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重大的人伦节日对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真正的母亲节、父亲节应该扎根在心里,感谢父母就应该去体悟父母的辛劳和恩情,去表达自己的孝心。

早在《诗经·蓼莪》中就有提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齐背)是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可天道难测,想要报答就须及时!连高大的莪蒿都能抱根丛生,对母体不离不弃,更何况我们生而为人,千万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子夏曾经向孔子问孝。

子曰:“色难!”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子女的脸色态度!每月给大把的钞票,却不去体贴慰劳父母,这不是孝;年节大送补品衣物,平日却疏于陪伴照顾,这不是孝;难得相聚,生活一处,却只顾低头玩手机,缺乏交流沟通,这不是孝;有意见分歧,阳奉阴违,甚至对至亲冷漠以对,或厉声驳斥,这更不是孝!那么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的正确态度呢?清初《弟子规》中明确提到:“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齐背)的确,我们此生唯一能给父母的最珍贵的礼物,只有真诚的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