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思考,创造学课程的意义何在?
现在,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谈起当代大学生时,总是不无轻视地说:这一代比以前的差远了,当初那一代如何如何。
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与上一代究竟差在了哪里?
论知识的广度,我们的公共基础课不比以前的少,政经、统计都在我们中文系的学习范围之内;论知识的前瞻性,创造课他们就没有。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它就在于我们的实际运用。
上一代的人所受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实在,他们的主动性也大大高于我们。
以前饱受批评的“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其实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在我们的启蒙阶段进行死知识的传授,它的危害性要远大于上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所遇到的填充。
这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事社会工作后的创造性要远小于上一代人。
中国在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上一代人和上一辈人努力的结果。
不敢想象,缺乏创造性的我们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今天的创造课应该说是晚来了许多时间。
要是把这门课开在初中甚至小学,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该是不可估量的。
报纸上虽然是时常有关于某某学校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报道,但也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
像我们在大学里开设普通创造学课程,系统地进行讲解和训练的举动几乎没有。
况且就是这门创造课也仅限于一部分高校范围内,作为一门要求不高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在两个月的时间内。
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是从他的创造成果来看。
创造成果反映创造思维。
每天有许许多多的小发明、小创造涌现,才会让人知道这个群体的大脑在积极活动着。
这应该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
广泛的创造思维产生广泛的创造成果,创造成果反过来又刺激广泛的创造思维。
创造成果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有了创造思维,会使我们在处理其他事情时更有效率,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
就像陶行知说的那样: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