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返乡创业人员以年均增长1倍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到4万余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8%。
为了进一步掌握返乡人员创业情况,为“决战‘两区’”、“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建言献策,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沈锦荣的带领下,于2008年5月20
日至21日,赴新干县、永丰县进行专题视察。
视察组实地察看了新干、永丰县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认真听取了新干、永丰县政府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的情况汇报,并与两县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了座谈。
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两县把返乡创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打工人员以各种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发展“两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经济发展。
返乡人员在创业过程中,跳出了外出务工前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观念,或扩大生产规模,或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发展成为企业家、种养专业大户和个体经营户。
据统计,近年来,新干县外出返乡创业人员累计投资3.5亿,永丰县投资总额达3.6亿,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2、拉动了“两区”建设。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返乡人员大多将创业地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城区或工业园区。
同时,为数不少的返乡人员在城镇购房并安家落户,这对解决城镇建设中资金短缺和产业支撑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大力发展“雁归经济”,对于我市“决战两区”具有现实意义。
3、促进了农民增收。
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07年,新干县返乡创业经济带动农民人均
增收80-90元。
近年来永丰县农民收入连续五年实现快速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
4、加快了开放步伐。
外出人员大多在沿海地区务工,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和技术,也带回了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思维和管理,大大拉近了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开放开发步伐。
同时,不少返乡人员主动牵线搭桥,为家乡建设引进外商外资,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以政策为导向,增强投资兴业引力。
新干县先后出台了《新干县鼓励投资兴业优惠办法》、《新干县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新干县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意见》等文件。
永丰县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若干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两县出台了包括税收优惠、取消多种行政收费、小额贷款等在内的近百项优惠政策,并从土地使用、信贷支持、用工培训、证照办理、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支持在外人员和打工人员回乡创业。
(二)以乡情为纽带,加大亲情招商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同乡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新干和永丰的县委、县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办事处和招商分局,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深圳等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组建了同乡会,以此为纽带,加大亲情招商力度。
二是加强了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沟通与联系。
每年都要在南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召开1-2次在外人员联谊会、恳谈会,利用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务工人员集中回乡时机,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如永丰县杨洪先生在深圳事业有成,每年清明回家,县主要领导都是先亲自陪同他去扫墓,然后才回自家扫墓,以浓浓的乡情感召和激励他返乡创业。
(三)以服务为重点,优化回乡创业环境。
为吸引回乡创业者,大力优化回乡创业环境。
对回乡创业者,不论投资来源,不论投资形式,不论投资多少,不论身份高低,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鼎力相助,两个县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登门拜访,亲自陪同考察,亲自推介项目,亲自跟踪落实,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服务程度“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切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1、流动资金难筹措。
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改革后,各支行除了消费贷款和存单质押贷款外,均无贷款审批权,在贷款的营销上也“重大轻小”,对小企业和创业风险大的企业兴趣不大。
返乡创业人员的“原始积累”往往在投资阶段就基本被耗尽,企业投产后,因大部分是租用场地,没有房产抵押,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
由于流动资金缺口大,无力满足批量合同,企业痛失不少商机。
2、企业人才难留住。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的收入相差不大,民工也宁愿“远走高飞”外出务工,致使企业招工难。
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工作环境差,生活艰苦,难以留住技术人才,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创业路子难拓宽。
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模式,大多数是个人家族式,规模小,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的小型加工厂,集中在材料加工、针织品和服装加工,具有明显“三低三少”特点,即: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企业管理水平低,名优特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定单少。
四、几点建议
1、探索融资渠道,破解返乡创业融资瓶颈。
一是尽快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制订促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良性运行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协调好银、企关系。
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应选择市场化担保机构模式,这样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解决返乡创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扶持那些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
二是建立县级创业扶持奖励基金。
新干县的做法是由县财政每年安排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作为专项基金,重点用于鼓励创业和奖励先进等;制定《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投入奖励办法》,具体安排专项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资金投放力度大,支持地方经济好的金融机构。
三是依托农村信用联社做活小额信贷。
农村信用联社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应真正办成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金融产品,拓宽小额贷款覆盖面,扩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并简化贷款程序,建立高效的返乡企业贷款审批机制。
2、优化“服务环境”,留住返乡创业人力资源。
一是切实落实扶持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
在审批环节上简化手续、在创业初期的税费上予以减免、在子女入学上与城镇同待。
二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基地。
搞好工业园基础
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建设好符合消防、安全等要求的标准厂房,并对资金紧张者实行分期付款购买或租赁,减轻返乡创业的负担。
三是加大民工技术培训力度。
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筹集专项基金,有计划的对返乡民工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企业人才。
3、创立“现代公司”,引导返乡创业做大做强。
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乡有了资本原始积累后,回家进行扩大再生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和家族式管理。
如何改变传统观念,把这些企业引导成为“现代公司”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是要把零散产业做大。
永丰县现有针织、服装、来料加工等作坊式企业200多家,大多数分散在城区。
这些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把它们组织规范好,并引向工业园区,不仅可以解决民工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形成品牌效应。
二是要把特色产业做强。
新干县外出打工人员在广东花都做箱包产业的有1万多。
据业内人士反映,中国每10个箱包,就有1个是新干人做的。
如今,广东花都已有38家箱包企业联手回乡创业,组建江西骏晖实业有限公司。
如果提供产业发展平台,使之集约化,必将成为我市一个支柱产业。
三是要把优势产业做好。
永丰县石灰岩资源得天独厚,从福建、广东返乡创业人员投资落户永丰工业园,依靠资源优势,生产碳酸钙系列产品。
被称为“工业中的盐”的碳酸钙产品,其附加值远远超过水泥,而且前景十分广阔。
做大碳酸钙产业,必将会吸引下游产业在永丰安家,产生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