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摘要当前,网络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剧增,网络语言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和传播。

本文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汉语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并提出了对网络语言应持的辩证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发展影响Abstract:Nowadays,the nets are very popular in use and unavoidable。

This leads to the arouse of net-languag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We studied the appea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and the shocks they have brought to the modern Chinese,to which we ought to pay much attention reasonablyKeywords:net-languages; modern Chinese;development; influence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种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明集结和全然不同于任何方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悄然改变着人类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

伴随网络出现而产生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迅速广泛传播于社会。

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传统语言与现代高科技产品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语言体系,是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一种深受社会的影响的社会方言。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网络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着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其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一)表达方式新颖、简约、形象、幽默网络语言中所使用的各类词汇大多借助于汉字、数字、字母和键盘符号的缩略、谐音、比拟、借代、反语、叠音、讹变、联想、比喻等修辞方式,衍生出与传统字(词)面意义有别的独特表意,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委婉简约、幽默讽刺之妙用,故得以在网络中广为使用。

第二,词汇构成类型多样网络用语大量使用新词、短语、缩略语、字母、数字、符号等,故其构成纷繁复杂。

第三,社会共用程度较低。

网络语言记录的大多是即时情景语言,由于表意曲折隐晦,尽管少数词语经长期使用已纳入基础汉语的词汇系统,如“伊妹儿(e-mail)”、“酷( cool)”、在线(online)”等,但大部分词语的涵义由于使用中的随意性,“新”词“新”语的涵义受社会约定的过程在时间上显得短暂,其社会共用程度自然很低。

第四,私语化和口语化倾向明显。

网上交流通常在一个相对自由封闭的自我空间中进行,同时为了追求输入速度,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表达时基本上采用一种未经过很好整理但使用便利的口语。

只要对方或读者能理解,就可以去掉所有在正式场合下的繁文缛节,甚至将语法规则也置之不顾。

由此,网络语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私语化和口语化倾向。

三、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一)囧背景:囧,读音同“窘”,本义为光明。

但这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其外观酷似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的表情,由此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二)俯卧撑背景: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随着瓮安事件真相渐趋明朗,以及“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主持人博客曝光裸体做俯卧撑照片”等炒作,“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三)什锦八宝饭背景: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实现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

由此,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名为“什锦八宝饭”。

(四)很X很XX背景:“艳照门”时间中,当事人之一的钟欣桐(阿娇)在通过媒体道歉时说“那时很傻很天真”,随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中,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这两则新闻把“很X很XX”这一句式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五)楼脆脆背景:上海楼盘倒塌事件,又名“上海楼盘倒塌事故”,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于2009年6月27日清晨连根“卧倒”,造成一名工人死亡的事件。

塌楼现场已成为沪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少上海市民甚至是他们口中的“老外”都前往参观“楼脆脆”。

(六)打酱油背景:“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

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立即红遍网络。

(七)山寨背景:山寨一词据说源于广东方言。

通俗说即盗版、仿制等,这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了公众视野,其后,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等衍生品层出不穷,一时间神州无处不山寨。

(八)被××背景:源于“被增长”、“被就业”,引申为子虚乌有的含义。

高校毕业生赵冬冬网上发帖称在从未听说过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便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对此,自称“被就业”。

一位叫“夏余才”的网友因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数据表示不解,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

就是说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

(九)不是××,是寂寞背景:7月初在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名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没多久,便有网友相继模仿此句式,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寂寞恶搞。

“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用的不是手机,是寂寞”、“哥睡的不是觉,是寂寞”这样的句式攻占了各大论坛。

(十)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北京:2009年7月16日,互联网上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

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

事后还出现了多家公司争相认领“贾军鹏”,自认是炒作者的时间。

贾君鹏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互联网行为艺术,一次贴吧文化狂欢。

四、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类型网络流行语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和上网经验,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三大类8小类,如下:(一)谐音类其中谐音类包括同音汉字替代类(如,美眉:妹妹或指漂亮的女生)、方言谐音类(如,酱紫:这样子)和数字谐音类(如555呜呜呜:表示哭声);(二)词义变化类1、旧词新意类旧词新意,顾名思义就是原来有的一个词语,我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来指称另一类新事物或新现象。

如:玉米原来指一种农作物,但随着超级女声李宇春的走红,玉米有了新的含义,特指李宇春的歌迷。

这一类型的词语占了很大的比重,俯卧撑、什锦八宝饭、打酱油、山寨均为此类流行语。

2、旧词别解类旧词别解,就是对词语赋予了与原来通行解释不通的解释方法。

如“白骨精”出自《西游记》,原意为坏人、妖怪的代名词,现在是白领、骨干、精英的意思;“偶像”意为“呕吐的对象”等等。

(三)外来词类1、音译词类音译词是指用汉语的同音词或近音词直接从外语对译过来的词。

猫:modem(modulator-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是计算机与电话线之间进行信号转换的装置,通过它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音译后“猫”比“调制解调器”更简洁更可爱。

伊妹儿:E-mail(electronic mail)电子邮件,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指用户或者用户组织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发信息的服务,显然“伊妹儿”比“电子邮件”更亲切一些。

类似的还有拷贝(copy)、烘培鸡(homepage)、瘟都死(windows)、酷(cool)、奔腾(Pentium)、比特(bit)、温酒屋(win95)。

2、意译词类意译词是指根据英文单词的意思直接翻译而来的新词,这类词的特点是直白而又形象,借这种方式产生的词语数量不少。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带宽(band width,指网络的容量)、计算机会议(computer conference)、拨号连接(dial-upconnection)、线上(online)、离线(offline,也叫脱机)、免费软件(freeware)、链接(link)、网络会议(Net meeting)、数码(digital)、下载(download)、网页(web page)、平台(platform)、宽带(broadband)、聊天室(chatroom)等。

3、半音半意词类这类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一个英语合成词中的一个词根音译,另一个词根意译,最具代表性的是“因特网(internet)”,因特是对inter的音译,网是对net的意译;另外一类半音半意外来词则是既考虑读音翻译得接近,又考虑使用的汉字跟这个词的意思也尽量地接近,如“黑客(hacker)”是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可能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进入别人的网络,有的只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有的则盗取别人的信息,搞一些破坏活动,英语中的原词并无贬义。

“骇客(cracker)”由“黑客”一词延伸而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直译为“破坏者”,是指具备一定网络编程知识,一个恶意(一般是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

“博客”本来的意思是“web log”网络日志,后来变成一个词“blog”,汉语翻译的时候采取了跟“黑客”“骇客”相同的翻译方法(李立新,2007)12。

“脱口秀(talk show)”是指访谈节目,既读音接近,又强化了“口才好”的含义。

类似的还有“主页(homepage)”、“防火墙(firewall)”等。

五、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一)姓(或名)+事件型的词语此类词语是2008年开始出现的一种流行语构词方法。

这种构词的方式更加像是我们小时候给同学起外号的方法,因为某一件事情而给某人冠以这样的一个称呼,如果不了解事件原委,人们很难理解这个称呼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比如,“楼脆脆”这一词语,如果我们不了解词语背后所发生的事件,当我们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会像丈二的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