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粗铜的火法精炼
二、火法精炼的理论基础
粗铜火法精炼的实质是使其中的杂质氧 化成氧化物, 化成氧化物,并利用氧化物不溶于或极少溶 于铜,形成炉渣浮在熔池表面而被除去; 于铜,形成炉渣浮在熔池表面而被除去;或 者借助某些杂质在精炼作业温度(1100~ 者借助某些杂质在精炼作业温度(1100~ 1200℃ 1200℃)下,呈气态挥发除去。 呈气态挥发除去。
图9.1 Cu-Cu2O二元系相图 二元系相图
从 图 9.1 的 Cu-Cu2O 的 二 元 系 相 图 中 可 知 , 1423K下 , 铜液中 2O的饱和度为 的饱和度为8.3%, 相当于 下 铜液中Cu 的饱和度为 , 溶解氧0.92%。 溶解氧 。
表9.2 不同温度下铜液中Cu2O和相应的氧含量 不同温度下铜液中Cu
粗铜中杂质Me与 反应的K值和 表9.3 粗铜中杂质 与Cu2O反应的 值和 Me 反应的 值和γ
根据表9.2中的 值和 大小, 根据表 中的K值和 Me大小 , 粗铜中主要杂质的氧 中的 值和γ 化趋势由小到大排列为: 化趋势由小到大排列为: As→Sb→Bi→Pb→Cd→Sn→Ni→In→Co→Zn→Fe 按氧化除去难易可将杂质分为三类: 按氧化除去难易可将杂质分为三类: 第一类:易氧化除去的铁、 铅和硫等杂质。 第一类:易氧化除去的铁、锌、钴、锡、铅和硫等杂质。 Fe: 铁对氧的亲和力大,FeO造渣好。 可降到万分之一。 造渣好。 铁对氧的亲和力大 , 造渣好 可降到万分之一。 Co: 与铁相似,形成硅酸盐和铁酸盐被除去。 与铁相似,形成硅酸盐和铁酸盐被除去。 Zn: 大部分以锌蒸汽挥发,其余氧化成 大部分以锌蒸汽挥发,其余氧化成ZnO造渣除去。 造渣除去。 造渣除去 Sn: 可氧化成 可氧化成SnO和SnO2, SnO为碱性易与 和 为碱性易与SiO2造渣除 为碱性易与 为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如Na 或 去, SnO2为酸性氧化物, 与碱性氧化物如 2O或CaO等 等 造渣,所以除锡时加入苏打或石灰石。 造渣,所以除锡时加入苏打或石灰石。
目前使用的精炼方法有两类: 目前使用的精炼方法有两类: (1) 粗铜火法精炼,直接生产含铜99.5%以 粗铜火法精炼,直接生产含铜99.5%以 上的精铜。该法仅适用于金、 上的精铜。该法仅适用于金、银和杂质含量 较低的粗铜, 较低的粗铜,所产精铜仅用于对纯度要求不 高的场合。 高的场合。 (2) 粗铜先经过火法精炼除去部分杂质,浇 粗铜先经过火法精炼除去部分杂质, 铸成阳极,再进行电解精炼。 铸成阳极,再进行电解精炼。产出含铜 99.95%以上 杂质含量达到标准的精铜。 99.95%以上,杂质含量达到标准的精铜。这 以上, 是铜生产的主要流程。 是铜生产的主要流程。
阳极板属于中间产品,由于原料与工艺的差异, 阳极板属于中间产品,由于原料与工艺的差异, 它的化学成分标准是由工厂各自制定。Cu品位一般 它的化学成分标准是由工厂各自制定。Cu品位一般 98.5%~99.8%,其它杂质成分如下表9.1所示 所示: 为98.5%~99.8%,其它杂质成分如下表9.1所示:
用重油还原时,高温下重油中的有机物先分解为 用重油还原时,高温下重油中的有机物先分解为H2、 CO和甲烷等。其反应如下: 和甲烷等。其反应如下: 和甲烷等 Cu2O + H2 = 2Cu + H2O Cu2O + CO = 2Cu + CO2 4Cu2O + CH4 = 8Cu + CO2 +2H2O 用H2还原 2O时,当Cu2O饱和的状态下, 还原Cu 时 饱和的状态下, 饱和的状态下
Pb: 氧化成 氧化成PbO,与SiO2造渣。用磷酸盐和硼酸盐形式除 造渣。 , 去更有效。 去更有效。 S: 粗铜中以 2S形式存在, 精炼初期氧化缓慢,到氧化 粗铜中以Cu 形式存在 精炼初期氧化缓慢, 形式存在, 期快结束时,开始激烈反应。 期快结束时,开始激烈反应。 [Cu2S] + 2[Cu2O] = 6[Cu] + SO2↑ 生成的SO2使铜水沸腾,有小铜液喷射出来,形成所谓“铜 生成的 使铜水沸腾,有小铜液喷射出来,形成所谓“ 雨”。 第二类:难除去的Ni、 和 等杂质 等杂质。 第二类:难除去的 、As和Sb等杂质。 Ni: NiO·Fe2O3 造渣 , 因有少量 、 Sb,可生成镍云母 造渣,因有少量As、 , (6Cu2O·8NiO·2As2O3 、 6Cu2O·8NiO·2Sb2O3) , 这是 这些杂 这是这些杂 质难除去的主要原因。加入Na 可破坏镍云母, 质难除去的主要原因。加入 2CO3可破坏镍云母,最终铜 阳极板含镍小于0.6%,满足电解精炼的要求。 阳极板含镍小于 ,满足电解精炼的要求。
氧化过程- 氧化过程-铜中有害杂质的除去 还原过程- 还原过程-铜中氧的排除 1. 氧化过程 氧化精炼的基本原理: 氧化精炼的基本原理:铜中多数杂质对氧的亲和力大 于铜对氧的亲和力, 于铜对氧的亲和力,而且杂质氧化物在铜水中的溶解度很 而由于粗铜中主要是铜,杂质浓度低, 小。而由于粗铜中主要是铜,杂质浓度低,根据质量作用 定律,首先氧化的是铜。 定律,首先氧化的是铜。 4[Cu] + O2 = 2[Cu2O] 生成的[Cu2O]立即溶于铜液中,并于杂质接触氧化杂质。 立即溶于铜液中, 生成的 立即溶于铜液中 并于杂质接触氧化杂质。 [Cu2O] + [Me] = 2[Cu] + (MeO)
温度(℃) 温度(
Cu2O溶解度(%) 溶解度(%)
1100
1150
1200
1250
5
8.3
12.4
13.1
相应的O 相应的OHale Waihona Puke %)0.560.92
1.39
1.53
从表9.2可知,随着温度升高,Cu2O的溶解度即相应的 从表 可知,随着温度升高, 的溶解度即相应的 可知 氧含量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 氧含量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
α ( MeO) K= α[Cu O] ⋅ α[ Me]
2
α(MeO) 则, = K α[Cu O] ⋅γ [Me]⋅ N[Me]
2
因α[Me] = γ [Me]⋅ N[Me]
杂质在铜液中的极限浓度为: 杂质在铜液中的极限浓度为:
N[Me] =
2
α(MeO) α[Cu O] ⋅ K ⋅γ [Me]
2
值越大, 越大。杂质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值越大 , N[Me] 越大 。 杂质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 随温度 的升高K值变小 所以氧化阶段温度不宜太高, 值变小, 的升高 值变小 , 所以氧化阶段温度不宜太高 , 一般在 1423~1443K。 。
α[Cu O] 和K值越大,杂质在铜液中的极限浓度越低, [MeO] 值越大, 值越大 杂质在铜液中的极限浓度越低, α
反射炉精炼现场(氧化阶段) 反射炉精炼现场(氧化阶段)
反射炉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反射炉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缺点: (1 ) 氧化、还原插风管,扒渣、放铜等作业全部是 氧化、还原插风管,扒渣、 手工操作。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 手工操作。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难 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 ) 炉体气密性差,散热损失大,烟气泄漏多, 炉体气密性差,散热损失大,烟气泄漏多, 车间环境差。 车间环境差。 (3 )耐火材料用量多,风管及辅助材料消耗大。 )耐火材料用量多 风管及辅助材料消耗大。 耐火材料用量多, (4 ) 炉子内铜液搅动循环差,操作效率低。 炉子内铜液搅动循环差,操作效率低。
第 九 节 粗铜的火法精炼
一、概
述
转炉产出的粗铜,铜含量一般为98.5-99.5%, 转炉产出的粗铜,铜含量一般为98.5-99.5%, 其余数量为杂质。如硫、 其余数量为杂质。如硫、氧、铁、砷、锑、锌、锡、 银和金等。 铅、铋、镍、钴、硒、碲、银和金等。这些杂质存 在于铜中,对铜的性质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在于铜中,对铜的性质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有的 如砷、 降低铜的导电率,有的(如砷、 (如砷、锑、锡)降低铜的导电率,有的(如砷、 会导致热加工时型才内部产生裂纹, 铋、铅、硫)会导致热加工时型才内部产生裂纹, 有的( 则使冷加工性能变坏。总之, 有的(铅、锑、铋)则使冷加工性能变坏。总之, 降低了铜的使用价值。 降低了铜的使用价值。有些杂质则是具有使用价值 和经济效益,需要回收和利用。 和经济效益,需要回收和利用。
在实际生产中,当温度为1150 1180℃ 在实际生产中,当温度为1150 ~1180℃时, 杂质已经充分氧化。因此,铜液中的含氧量应 杂质已经充分氧化。因此, 该根据杂质的含量来进行合理的控制,以避免 该根据杂质的含量来进行合理的控制, 因含氧过高,延长后来的还原时间, 因含氧过高,延长后来的还原时间,增加还原 剂的消耗,对生产反而不利。可选择适当的熔 剂的消耗,对生产反而不利。 剂使MeO造渣并及时除渣,以降低氧化物的活 造渣并及时除渣, 剂使 造渣并及时除渣 度。
K P (1323) =
p H 2O pH 2
= 10 4.1
可见,混合气体中只要有极少的H 就可以去还原Cu 。 可见 ,混合气体中只要有极少的 2,就可以去还原 2O。 铜水对氢的溶解能力较强。铜溶液中含氢量过多, 铜水对氢的溶解能力较强。铜溶液中含氢量过多,铸成的 阳极板产生气孔,对电解不利。 阳极板产生气孔,对电解不利。
粗铜的火法精炼过程: 粗铜的火法精炼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和浇铸三个工序。在 包括氧化、还原和浇铸三个工序。 1150℃~1200℃的温度下, 1150℃~1200℃的温度下,首先将空气压入熔 融铜中,进行杂质的氧化脱出, 融铜中,进行杂质的氧化脱出,而后再用碳氢 物质除去铜液中的氧,最后进行浇铸。 物质除去铜液中的氧,最后进行浇铸。
表9.1 阳极铜中杂质含量的波动范围
元素 含量 范围 O 130 ~ As 5 ~ Sb 1 ~ Bi 3 ~ 300 Ni 90 ~ 6700 Se 8 ~ 2200 Te 1 ~ 300 Pb 7 ~ 4600 Au 8 ~ 73 Ag 90 ~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