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9、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

发表一系列文章,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出了中华文化六大区系理论。

10、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方近代考古学正是训练的学者,主要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先后发掘昂昂溪、城子崖、两城镇、殷墟和后冈等遗址,推动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轨道。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代考古方面卓有成就,曾首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预见该文化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

50年代后任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曾主持编写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

其论文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未完稿的侯家庄王陵区发掘报告在台湾省辑为《侯家庄》出版。

1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12、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

另外出土陶器也相当细致。

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为代表,晚期以良渚、雀幕桥遗址为代表。

13、殷墟文化: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指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万平方米。

商代自盘庚迁都至纣王(帝辛)亡国,都以此为都,共历经8王12代,273年。

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遗址发现于本世纪初,1928年开始发掘,已获得丰富成果。

殷墟玉器和青铜器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及艺术的集中体现。

*文字是殷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陶器、青铜器及卜骨上都刻或铸有文字。

特别是刻字的甲骨出土最多,现已发现的就达16万片以上,它对商代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学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文化的集中代表,它标志着中国当时已进入灿烂的文明时代,体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风格和特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4、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测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断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

15、热释光:是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结果。

16、《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季刊。

前身是30年代的《田野考古报告》和40年代的《中国考古学报》,由中央研究院历史寓言研究所出版1册,1953年改称现名。

先后由夏鼐、王仲殊、徐苹芳任主编。

内容包括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

二、简述
(一)简述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二)简述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
1、以首次发现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最常见的做法,这是夏鼐先生所提倡的命名原则,目前我国大部分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都遵循此原则。

2、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时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实际上是第一种定名方式的变通。

如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

3、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或遗迹,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最初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印纹陶文化”等等。

现在并不提倡这种定名方式。

4、以古代文献中的古族、古国名称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用这种方式对汉代以前或边疆地区的文化进行定名,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并不提倡。

(三)简述考古地层学的主要规律。

堆积叠加关系规律(叠压者晚于被叠压者)、堆积打破关系规律(晚期人类活动的以及,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堆积物包含物时代约束规律(地层形成的年代,晚于或等于地层中最晚包含物的年代;包含物相同的两地地层,时代相近)
(四)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文化遗产的形制演变有规律、成组合,有些规律能被人发现。

文物形制演变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形制演变有社会性,因而不是单一的。

(五)简述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

由上而下,由晚及早,平剖结合,逐层下掘,逐个堆积单位清理,直至深土。

(六)简述树轮年代的测定方法及其在考古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测定方法:是一种利用不同区域内树木年轮生长形态的统一性与规律性,对考古遗址出土木头标本进行断代的方法;
首先,采集样品,视情况或采木材圆盘、木材钻心。

第二、打磨样品使年轮结构清晰可见。

第三、用树轮系统进行测量获取年轮图谱。

第四、将所获年轮图谱与已建立标准图谱相比断代。

树轮法的局限性:
1、它仅适用于热带以外地区的树木,那里季节的明显变化可以产生清晰的年轮,而热带树木通常不能。

2、对树轮直接断代,它限于这样一些树木:a、已经提供了一个从现代开始上溯的主序列;b、确实被古人利用过;c、样本已经有足够长的记录以供专门的匹配。

(七)简述浮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价值
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这一考古学难题,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

(八)列举1949年之前安特生在中国开展的考古活动。

1921年6月,在辽宁锦西奉天沙锅屯考古调查。

同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0月,获准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

1923-1924年,前往甘肃和青海,发现诸多史前文化遗址,拟定了中国彩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出甘青远古文化六期说(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
1926年宣布在周口店发现了人牙化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