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概论资料

考古学概论资料


二、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文艺复兴的促进;“进化论”奠定思想基础;十九世纪中 叶形成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中国:在东汉时期已经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 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 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原因),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金石学”——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 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 字资料,希图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清代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 金石学发展到了顶峰。研究范围还包括甲骨、简牍、印章、封泥、 瓦当、文字等,这些都是考古学上所说的遗物,但大多是传世的。
地质年代
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 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 相对地质年代,以地层学为基础;
踩在三叶虫上的脚印
三、考古学的性质
1.学科属性:考古学的学科属性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绝大多数 认为属于人文科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广义的历史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其与狭义的历史学的主要区别 是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研究的时间起点和任务也不同。在欧洲 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 属美术史。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A.与历史学的关系 一方面,考古学是对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考古
研究离不开历史学。
B.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古钱学、古建筑学、物理学、化学、年历学等学科的关系。
四、考古学研究对象和时间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统称为文化遗存。具体可 分为三个大类: 1.人工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类,遗迹指人工建造的各种 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如聚落、建筑、墓葬、道路,甚至 人类留下的脚印等等。遗物指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如工 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等。遗物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 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包括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 骨骼以及制作石器的石料、冶炼金属的矿石等等。 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 如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等。
七、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指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在考古发掘中科学 地取得实物资料的方法。
A.考古地层的含义和形成原理 考古地层,又称文化层,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包含有人
类活动遗存的土层堆积。
B.地层关系,又称层位关系,是指遗迹和文化层之间的先后关系。 最基本的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重叠称为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 的形成原理,同一地点的文化层,如果未经扰乱,下层的形成年 代必然早于上层形成的年代。 晚期形成的遗迹破坏早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称为打破关系, 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晚于被打破者 的形成年代。
共存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 系。
C.地层学的作用,地层学是考古发掘中科学地获取实物 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正 确的识别和划分文化层是做好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条件
D.熟土与生土。包含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文化层称熟土, 也叫活土、花土,颜色不均,质地疏松,由于含有有机 物质,所以土壤呈灰色或灰褐色。文化层下面未经人类 扰乱的原生土壤称生土,也叫死土、净土。颜色均匀, 有光泽,质地纯净,结构紧密。
(二)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是古代。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 围上限起于人类诞生,一般认为止于明朝末年。
五、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是如 何去发现、揭露、观察、记录和整理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 料的方法。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田野工作和室内研究。
“田野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础,其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 出来的。最初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 靠地图进行调查。以后进一步深入到对地下遗迹和遗物的勘察、 发掘、整理和研究。
E.文化层的形成原因:大自然运动与人类活动
地层
叠压与打破
熟土与生土
七、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 方性特性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考古学文化命 名规律:以具有显著特征的遗物命名,如彩陶文 化;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如巫 山文化;如果某一种文化的地域跨度较大,各地 区文化又有某些差异,则在小地名前加前缀,如 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以某一文化的某 一时期来命名,如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族别来命 名,如巴蜀文化。
考古学概论
事繁勿慌, 事闲勿荒。
一、考古学概念
“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如英文Archaeology ( [ɑrkɪ‘olədʒi])等,源于希腊文,泛指古代的学问(科学)。 最初是指古代史的研究,后来指美术古物的研究,到19世纪才泛 指对一切古迹和古物的研究。
在我国,“考古”一词最初出现于《水经注•滱水》:“考古知 今,事义全违”。这里的考古是指考证古代的事物。北宋时期, 出现了专门研究古代“吉金”(青铜器)和石刻的“金石学”, 其中吕大临于1092年刊印的古器物图录取名为《考古图》。这里 所说的考古,实际是指古器物研究。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领 域扩大到各种古代器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器物学,已接近近 代的考古学。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生 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
遗物和遗迹整理后,面临着进一步保存的问题,而博物馆学专门 研究涉及博物馆物品的陈列,博物馆的功能是保藏并展出有关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物资料或标本,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宣 传,所以现代的博物馆学一般都和考古学专业或历史学专业设置 在一起。
六、为什么要学习考古学
1.作为理论历史的实践; 2.了解文字出现以前的史前时期历史; 3.了解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历史; 4.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