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案例与反思
灵武市第一小学朱风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因此理解课文,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着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会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
了我得到的启示。
板书:钓鱼、放鱼、得到启示
二、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体验“我”的情感
师:你钓过鱼吗?钓上鱼再把鱼放回湖中本来就不是很难的事,可“我”做起来怎么就那么难,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段。
生:这条鱼“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生:这条鱼很大、很美;没人看见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给大家读一读,到底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
生:(读课文,用手比划鱼大小)
师:如此诱惑人的鱼,如果是你,能舍得放吗?对呀,作者也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最终还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
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请同学们小声再读第二段,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看看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
生: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心里活动
师:钓到大鱼作者是什么心情?
生:惊喜、激动、喜出望外。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些通过人物神态描写,再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能读好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放鱼回湖作者是什么心情?
生:不情愿、急切、委屈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些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再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你能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展示读,男女生读。
师、放鱼后作者是什么心情?
生:依依不舍、很悲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 师、尽管没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的,但从父亲的话中,我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心理活动,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生读课文)
师、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课文中说(引读:“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同学们,别忘了,这种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以后在写作中要运用。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读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特点,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二)体验父亲的情感
师、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他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父子俩的对话,从中体会爸爸
的心理
“父亲看了看大鱼……你得”他在想些什么?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他想如果不让儿子放掉这条大鲈鱼,儿子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会遇到像这样的“鱼”的诱惑;
生:他想让儿子从小就学会抵挡住像大鲈鱼那样的诱惑,教育孩子按规定做事,对儿子的成长有好处。
师:我尽管依依不舍,但是还是把这条鲈鱼放回了湖里,同学们,这时他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
生:舍弃了鲈鱼,得到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
量
师:你会联系下文来说,什么是道德实践呢?
生:就是去做。
师:说得很好,就是按照正确的去
做。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他会遇到哪些诱惑呢?
生:金
钱。
师:对,这里的鱼可以指金钱。
生:职位、小便
宜。
师:是啊,当他一次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
我们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
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
的?
生: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不放,就不对,但是真正让他放的时候,他却不舍得了。
生: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终于比同桌高了,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
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的分数就比同位少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诚实了,我很矛盾。
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生:我有一次,拾到一块橡皮,我看到橡皮很好,就自己留下了,不想还给同学了。
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生:尽管知道,但是看到那么漂亮的橡皮,还是不想还给同学。
生:也就是说的时候很简单,做的时候就不舍得了,就很难了。
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仅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也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帮助。
[学生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本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中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时,我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让他们转换角色,体验人物内心。
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采用了让学生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情感。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朗读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
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并引出“自己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
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