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诵读技巧:两课时1、美文诵读技巧朗读是一项再创造活动,除了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成功的朗读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朗读技巧,即能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注意音色、音量、音强和音高的配合与变化,通过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变化,使朗读产生最佳效果。

1.停顿。

在表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的停顿起很大的作用,它是语言结构上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中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它有助于听者更清楚地理解作品,在停顿的间隙进行及时的思考、消化、回味,同时也让朗读者有换气的机会。

2.重音。

读好重音的目的在于加深听者的印象。

重音的确定要以中心意思为主导,根据词语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

具有对比作用的词以及用作比喻的词都应该重读。

能使听者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要重读。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朗读时要把“飞”读重音,才能体现出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3.速度。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

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

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

4.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

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2、古诗文诵读技巧(两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

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

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

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

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

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

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

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

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古诗赏析:四课时1、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古诗词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四、朗读指导。

1.停顿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配乐范读。

五、自由朗读。

六、指名朗读,评议。

2、游园不值诗人:叶绍翁朝代:南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注释①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怜悯。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轻轻地敲。

⑥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二、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三、朗读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配乐朗读。

3、芙蓉楼送辛渐一、背诵比赛,创设氛围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送别古诗,例如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谁愿意来背背这些古诗呢?二、揭示课题,简要介绍(一)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三、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四、简介诗歌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

(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