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写作教学心理学问题

小学生写作教学心理学问题

下编小学生作文教学
第一章小学生写作教学
的心理学论
引言
●本节课意义:
●除了教师外,很少有人知道儿童的写作水平是怎样的,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又以知识为纲, 写作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例如,为什么在低年级提倡写话教学?
●为什么现在的幼儿园开始口头作文了?孩子的写作可以这么早吗?这是不是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呢?
●回答这一些,还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写作心理。

第一节儿童的作文心理过程
●问题:安静,安静,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从开始整顿课堂秩序开始。

那作文课上,需要保持安静吗?
●绝对安静对作文课是无意义的,反而会丧失孩子的创造性。

●这有实验佐证。

案例1:
●作文课上老师叫起平时爱搞小动作、课堂纪律较差的晓刚,“你的理想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晓刚一挺胸脯,答:“我想当个建筑师。


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要选择搞建筑呢?"
●晓刚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变成圆形的。


●“为什么呢?”老师不解。

●“以后您再让我墙角罚站,那是不可能的。

” ”
科学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格雷夫斯的实验小组选了十六名各种不同类型的孩子作为他的重点观察对象。

在这十六个孩子中,最差的几乎连铅笔都不会握,而最好的则可以坐下来连续写七八页稿纸。

●除了作笔记、搞磁带录音和静电复印之外,还运用了其他视明研究手段。

当一个孩子写作的时候,装在高处的照相机就一直跟踪着他的手的动作,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的照小同的,一架微型麦克风把孩子写作时自言自语的细小声音也收听到了。

大量的记录材料证明,孩子们在学习写作和拼写的时候,通常都是把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才在纸上拼写出来。

有趣的实验
●苏联的类似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要小学的孩子在写作的时候始终张着嘴,或者要他们把舌头紧贴着牙齿不动。

●结果,由于不能吐字发音孩子们的拼写错误大大增加了,竟然比平时多出五倍以上。

心理实验证明:
●美国教育学家格雷夫斯实验证明,在儿童的早期写作过程中,孩子们在课堂上说话和绘画不仅不是调皮和捣蛋的表现,而且恰恰相反,正是儿童写作所需要的正常活动。

问题:
●为什么孩子在写作时,需要不停说话呢?
作文心理转换理论
●这是与儿童写作心理过程相关的。

●在写作过程中,儿童从思维到言语表达,那么这一心理过程是如何转换的?
●一级转换理论认为作文过程是从思维直接转换到语言,转换的工具是句法规则。

●二级转换理论,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廖夫提出的:
●思维—1—内部语言—2—表达
●内部语言是思维与表达之间的桥梁
三级转换理论
●刘淼提出的,认为作文由思维到表达需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思维到内部语言,第二级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第三级口头语言到外部书面语言。

需要注意:
●在二级转换中,外部口头言语与外部书面言语转换的不同部分经过过滤器再加工。

重叠部分就直接通过过滤器。

也就是说如果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重叠部分越高,两者的一致性越高。

三级转换是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重要但非必要的转换过程
●人的言语表达水平差异,所以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会出现三种可能:
●低年级学生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低,因此,缺少第三级转换。

●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但心口不能如一,因此,三级转换充分。

●成熟作家,能够心口如一,言文一致,因此思维与表达可以达到同步。

书面语与口语不同
●书面言语比口语更容易丢失信息。

因为书写速度的干扰。

●日常言语一般不经过三级转换。

但是,口述书稿,因为带有书面语的特点,例如讲演,也是经过三级转换。

●书面语比口语要多经过一级转换,难度较大。

三级转换理论的启示:
●理解了说写的联系。

●口头言语是书面言语的基础。

●口头言语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能力的提高。

●口述作文是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的首选方案。

教学案例:作文,就是用笔聊天
●教学实践举隅(第63页)
●学生好象上了老师的当,从这堂课引发了你什么思考?
●你能否从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待这堂作文课。

绕过低水平加工的策略
●低水平加工,如拼写、标点、简单句法和书写规范。

●高水平加工,如确立作文目标,进行总体计划。

●由于有限的工作记忆,要分配给多个加工水平,就会造成作文的困难。

绕过低水平加工能降低作文的难度
●兰泰尔与金(Rentel&King,1983)以小学1-2年级学生为被试,对口述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口述能改善小学生作文质量,使他们的作文篇幅加长,速度加快,质量提高。

●香港谢锡金等人对粤语儿童学习现代汉语书面语进行研究,发现口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香港谢锡金等研究方法:
●在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由小朋友讲故事,再用录音机录下来,把他们讲的变成课文。

●他们还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先将自己幻想的内容用图画画下来,再轮流口述自己的画作,教师再将学生的口述转换成书面语。

●这些结果证明了口述绕过低水平加工,从而提高了作文的质量。

画画也是早期写作的一种绕过低水平加工策略
●格雷夫斯的实验还证明,几乎所有新学写作的孩子都需要从绘画开始。

格雷夫斯说:¡°一顿画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写话的线索。

在口语里,线索是简单的;而在书面语言中,你就不得不把这个线索交代清楚。

¡±格雷夫斯生动地描述了他们观察儿童画画时的情景,他说:¡°孩子们画画的时候,我们看着,俏俏地在他们中间走动,把孩子的画拿来看看,问孩子:°你准备写点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回答:¡®等一等你就知道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我还没有谱呢,等一等吧,等我把线索弄清楚了,我就能写出来了。

¡¯¡±由此可见,孩子们在作文课上画点图画并不是什么不听老师的话,而是儿童早期写作所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活动。

儿童用绘画来表达事例
书面语对写作的影响
●不能由此认为口语表达方式就优于书面语表达方式。

●格雷伯斯基(Grabowski,1994)等认为,书面语产出比口头语言产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比口语用更多时间在认知策略上,在结构严谨与表达细腻上要优于口语。

一年中不同时间的班级新闻
●1956年9月24日
今天是1956年9月24日,星期一。

今天下雨。

真希望快天晴。

我们拿到了新的拼写教材。

我们画了画。

我们给巴巴拉唱了生日快乐歌。

●1957年5月27日
今天是1957年5月27日,星期一。

天气暖和,多云,希望能出太阳。

下午我们上了音乐课,我们都很高兴。

我们出去玩了。

卡罗尔没有来,希望她早点来上课。

我们上了拼写课,学习了一打新单词。

明天我们要上“展示和讲述”课。

有些同学回家需要拼写一些句子。

丹尼带来了一个蚕茧,这个蚕茧会变成蝴蝶。

口述、口述后笔述、笔述对不同作文水平学生作文质量的影响实验
●作文加工水平高的学生笔述成绩优于口述成绩,
●作文加工水平低的学生口述成绩优于笔述成绩。

●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口述与笔述的相对优势不同。

高水平学生笔述优势更突出。

不同年龄学生在策略上运用有着不同的选择: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文字知识不足以将自己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因此需要口述+任意方式记录(文字、拼音、符号、图画等)+表达指导
●中年级学生开始笔述训练,但口述优势仍然明显,因此口述后笔述作文策略更适合他们。

●高年级学生计划性口述来提高作文质量。

总结:
●提高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但是不等于可以互相代替。

●口述与笔述有不同的优势,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