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
3.1 平面坐标系统
本次实习采用连云港市坐标系。测区内已知点进行控制测量,布设导线。因为测区内已
知点很多,因而十分方便,可选择性较强,但是实际测量中,为了起到真实的锻炼作用,我
们只选择两个已知点作为图根点,把他们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布设导线,导线类型采用闭
合导线或者附和导线,目的是为了能够和已知点坐标进行比对,检测控制网观测数据的正确
A)在控制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 B)由两名测量人员两棱镜对中杆竖直立于待测目标 1 和 2 位置。 C)第一测回,盘左位置瞄准目标 1 并配置度盘为 0°00′00″,利用全站仪测距功能测量 目标 1 到本测站的水平距离,由记录员按规定记入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表格。 D)顺时针旋转照准部望远镜瞄准目标 2,可测得水平角度和测站至目标 2 的水平距离, 由记录员按规定记入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表格。
水准网布设示意图
4.4 施测方法
踏勘、选点:水准点的勘探选点和导线点的选取规则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水准点应选
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埋设标石:
表 4-3 三、四等水准点采用的标石类型和适用地区
序号
标石类型
适用地区
1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
土层不冻或冻土深度小于 0.8m 的地区
2
岩层普通水准标石
岩层出露或买入地面不深于 1.5m 处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3
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
4
钢管普通水准标石
5 爆破型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
6
墙角水准标志
冻土深度大于 0.8m 的地区 坚固建筑物或直立石崖处
测量步骤: 根据要求,视线长度≤80m,所以我们在相距较长的两个控制点之间设置转点,则相距 较长的控制点间设置 2 站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总设站数为 14,为偶数站。每一站遵循“后 前前后”的观测顺序,每一站的测量步骤如下: A)在相邻控制点和控制点或转点的中点位置处架设水准仪并整平,两名立尺人员将水准 尺立于高程控制点上,按测量路线分前后视。 B)照准后视尺,进行黑面上丝下丝(视距丝)和中丝读数,由记录员分别记入四等水准 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 C)照准前视尺,进行黑面上丝下丝(视距丝)和中丝读数,由记录员分别记入四等水准 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前视尺换面。 D)照准前视尺,观测员读出红面中丝读数,记录员记入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 E)照准后视尺,观测员读出红面中丝读数,记录员记入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 同时记录员按照规定对所测数据进行计算,检查所测数据是否合格。不合格则重测。 F)如若数据合格,则迁至下一站继续测量。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E)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目标 2,测得此时水平角度和水平距离,由记录员按规 定记入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表格。
F)逆时针旋转望远镜瞄准目标 1,测得此时的水平角度及水平距离,由记录员按规定记 入全站仪平面控制测量表格。第一测回结束,记录员根据测得数据计算观测数据是否超限。
平均边长
导线
(m)
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回数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1:500
900
80
≤1/4000
注:n 为测站数
≤±40" n
2
3.3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导线控制网示意图如下)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示意图
3.4 导线施测方法
使用全站仪利用测回法擦亮导线网水平角,利用全站仪光电测距测量两控制点间水平距 离,每一测站上测量 2 个测回,测量步骤如下:
测区内地势较为平坦,道路通畅,交通便利,视野开阔这都有利于我们测量的进行。实 习中,我们使用中纬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作业,同时我们会避开正午的高温天气, 利用早出、午休、晚归的作业方法,摆脱酷热天气的影响,使我们的测量实习可以顺利的进 行。
3 平面控制测量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图根控制测量分为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两部分,在我们实际测量中,这两部分都是通过 全站仪一起完成的,全站仪它可以完成角度的观测,同时也可以完成距离的观测,既方便省
时,精度又高,完全能够满足我们对精度的指标要求。角度观测采用测回法观测法进行。
表 3-2 城市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长度 /km
αBC=αAB+β左-180°
若观测的是 AB 与 BC 的水平右角β右,则β左=360°-β右,将其代入上式得
αBC=αAB-β右+180°
高差闭合差计算: 高差闭合差的允许值(L 以公里为单位):
高差闭合差的分配按水准路线测段长度为比例分配:
vo
fh L
高差闭合差:
以上两式等号右边最后一项 180°前正负号的取号规律是:当等号右边前两项的计算结 果小于 180°时取正号,大于 180°时取负号。这样就可以确保求得的坐标方位角一定满足方 位角的取值范围(0°~360°)。
4.5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是根据已知点的高程,测出高差,从而依次计算出各点的高程, 计算时要注意高程改正数的分配,同时也必须满足相应的限差要求,比如前后视距的累计差 等等。平差时采用简单平差法,要求两个人同时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核对。
计算闭合差:Fh=∑h-(Hb-Ha)
检核:Fh 允=±12 n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成绩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4.2 精度等级及技术指标·7 4.3 水准网的布设·7 4.4 高程施测方法·8 4.5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8 5 碎部点测量·9 5.1 碎测量的步骤·9 5.2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9 6 成图方法·9 6.1 测量数据传输·9 6.2 南方 CASS 软件绘制地形图·9 7 分幅与编号·10 7.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10 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10 7.3 1:500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0 8 实习体会·10 附图、附表·11 1 概述 1.1 实习名称: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1.2 实习时间:2013.6.17-2013.7.14 1.3 实地地点:淮海工学院校区第四测区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淮海工学院 实习报告书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 测绘 112 许艳超 2011122712
2013 年 7 月 10 日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目录
1 概述 ·3 1.1 实习名称·3 1.2 实习时间·3 1.3 实地地点·3 1.4 指导教师·3 1.5 实习目的及要求·3 1.6 仪器及工具·3 2 测区概况·3 3 平面控制测量 ·3 3.1 平面坐标系统·3 3.2 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4 3.3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5 3.4 导线施测方法·5 3.5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5 4 高程控制测量·7 4.1 高程系统的选择 ·7
-
+
-
+
Ⅲ
180°~270°
-
-
-
-
Ⅳ
270°~360°
+
-
+
-
两点间(水平)距离:
D x1,2 2 y1,2 2
D x2,1 2 y2,1 2
坐标正算: 若已知一点和以这一点为顶点的方向角,求另一点的坐标,则
x1=x2+Dcosβ,y1=y2+Dsinβ
x2=x1+Dcosα,y2=y1+Dsinα
坐标增量的计算:
A→B 的坐标增量: Δx1,2=x2-x1=Dcosα
Δy1,2=y2-y1=Dsinα
B→A 的坐标增量: Δx2,1=x1-x2=Dcosβ
Δy2,1=y1-y2=Dsinβ
表 3-4 坐标增量的正负号
象限
方向角 α
cosα
sinα
Δx
Δy
Ⅰ
0°~90°
+
+
+
+
Ⅱ
90°~180°
性。实际测量中我们选取了 HB16 和 HB27 两个已知点,选取这两个点有利于我们测区的观测,
可以同时提供两个闭合导线的起算数据,避免了多余观测。
表 3-1 控制点坐标 单位:m
点号
X
Y
Z
HB16
47176.991
17104.664
3.75
HB27
47222.456
17368.862
3.743
3.2 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标尺 双面水准尺
视距 ≤80m
前后视距差 ≤5.0 m
视距累积差 ≤10.0 m
视线高度
≧0.2m (三丝能读数)
表 4-2 四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 mm )
黑红面读数差
黑红面高差之差
间歇点高差之差
3.0
5.0
5.0
4.3 水准网的布设(水准网示意图如下图)
坐标反算: 若已知两点间的坐标增量计算坐标方位角
word 版本整理分享
范文 范例 指导 学习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arctan y1,2 x1,2
arcsin y1,2 D
arc c osx1, 2 D
已知 A→B 的坐标方位角αAB,用仪器观测的 AB 与 BC 的水平左角为β左,则 BC 的方位 角
测角 测距中 中误差 误差
/mm
测回数
J1
J2
J3
方位角 导线全长相 闭合差 对闭合差
二级
2.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