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办理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力,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载体。
近日,四川省资阳市两级检察院对2006年以来办理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交通肇事案件361件362人,审查后提起公诉318件319人,不起诉30件30人,其中相对不起诉29件29人。
主要特点有:一是案件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全市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交通肇事案件2006年为5件5人、2007年为8件8人、2008年截止9月底为16件16人。
二是采取羁押强制措施比率较低。
2006以来受理审查起诉的交通肇事嫌疑人362人,其中批准逮捕的70人,被采取羁押强制措施的仅占19.34%。
三是相对不诉率与缓刑率反差较大。
2006年以来交通肇事案件中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29件29人,占案件总数的8%。
而同期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交通肇事案件判处缓刑的304件305人,占案件总数的95.6%。
四是适用相对不诉对象均具备自首和积极施救等情节,并且经济赔偿到位,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所办理的相对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中,被不起诉人在交通肇事后都能积极实施抢救,并拨打“110”投案自
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
同时积极给予被害人家庭经济赔偿,而且赔偿额度大大超过了死亡赔偿金的额度,从心理和经济上进行双重慰籍,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
二、存在的问题
1、执法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落后执法观念的影响和“严打”从重从快的惯性思维,使一些办案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宁“严”勿“宽”、“求稳怕错”,未能充分认识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
作用,未能认识到不起诉所具有的提高诉讼效率、化解矛盾纠纷、教育感化挽救犯罪嫌疑人、减少社会对抗等特点,对于可诉可不诉的案件,大多不愿提出相对不起诉的意见,往往是一诉了之、方便省事。
2、心存顾虑不敢大胆适用。
目前,办案中一般把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小、积极认罪悔过、主动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等作为交通肇事案件不起诉的重要条件,一些办案人员担心人民群众会产生交通肇事可以“花钱恕罪”的质疑;同时近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从2006年以来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看,交通肇事案件数量仅次于盗窃、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件,而其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案件呈越来越多的趋势,一些办案人员担心如果大量对此类案件作不起诉处理,会被认为打击不力放纵犯罪,被怀疑徇私枉法,从而不敢大胆适用相对不起诉。
3、适用标准难以准确把握。
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作不起诉决定,最高检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中提出“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但办案实践中如何理解把握“犯罪情节轻微”、“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分歧较大。
尽管最高检在修改不起诉案件标准时提出了不起诉五种情形,四川省检察院对相对不起诉的条件规定了十三种情形,但均未包括过失犯罪。
那么对犯罪情节较轻,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小,认罪悔过、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不大的交通肇事案件能否适用不起诉,检察机关内部以及与侦查、审判等机关之间认识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易导致执法随意性,造成宽严不一,甚至对不起诉决定产生抵触。
4、外部监督机制缺位。
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决定是集控诉、裁判一体,但目前检察机关对交通肇事案件的不起诉,大多仅由检委会研究决定、报上级检察院备案,公安机关、被害人、被不起诉人主要通过事后监督,尚无其他外部监督方式对相对不起诉决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5、对听取被害人意见重视不够。
按有关规定,检察机关对存在较大争议并且在当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拟作不起诉进行公开审查时应听取被害人的意见,但一般交通肇事案件并不属此列;尽管法律规定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但对被害人能否参与到作出不起诉决定的过程中没有相关
规定,这就使得实践中大多数的相对不起诉案件并未认真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即使听取了也未充分予以考虑。
三、对策建议
1、转变执法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办案意识,充分认识交通肇事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多数肇事者只是由于一时疏忽而造成事故,其主观恶性不深,在处理这类案件过程中,依法适当地进行轻缓化处理,不仅能使受害人家属及时得到经济赔偿,心理上得到安慰,避免了起诉后经济赔偿执行难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既体现惩罚与宽大、打击与挽救的刑事政策,又可以避免嫌疑人被关押而“交叉感染”,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可提高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司法资源。
2、明确适用标准。
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细则,明确适用的范围、程序和宽严标准,增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在政策执行上出现随意性。
检察机关与公安、法院加强联系沟通,统一认识,针对交通肇事案件轻缓化处理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标准,避免执法随意性,确保宽严有度。
3、规范适用程序。
一是严格决定程序。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承办人提出、主诉检察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提出意见呈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公开宣布等相对不起诉程序。
二是充分听取被害人及家属的意见。
规定认真核实被害人及其家属所书写请求书的真伪以及书写的内容是否真实意思的表示,赔偿款项是否已经足额到位,被害人及其家属是否内
心确以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予以谅解,对适用相对不起诉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被害人及其家属是否接受。
三是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依法提出量刑建议。
对于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并不必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决定,而是根据该类案件的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认罪悔罪表现、损害程度等方面综合权衡,从而分别作出不起诉处理决定或依法起诉到法院后在量刑建议中发表从宽意见。
四是强化对被不起诉人的后续监督管理。
探索对相对不起诉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引导被不起诉人回归社会后遵纪守法,以达到办案的最佳社会效果。
4、引入外部监督。
在加强本院纪检监察、案件考评或案件督导组定期对相对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复查等内部监督的同时,可以尝试邀请人民监督员列席检察委员会或引入人民监督员对此类案件的决定过程进行外部监督,明确人民监督员对拟作不起诉的交通肇事案件有不同意见的,检察机关应当认真进行复议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公正实效。
5、加强法制宣传。
一方面加强向社会各界宣传宽严相济的轻缓刑事政策,尤其是交通肇事案件轻缓化处理对被害人及家属的慰藉补偿作用、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挽救作用、对司法办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避免人民群众对此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使驾驶人员深知交通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彻底消除能“花钱恕罪”的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