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广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构成的思想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十九世纪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4.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的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对剩余价值做了有意义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路·费尔巴哈,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基本内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至关重要空想主义:圣希文、傅里叶、欧文,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的一些主张,为马克思构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素材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6.科学发展观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9.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理想的价值观层面。
首先是社会发展观念,它追求的死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以人为本观念,它要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是社会理想的制度层面。
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按计划调节全社会的物质财产;消灭剥削,实行按劳分配,最后过渡到按需分配;消灭阶级统治,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三是社会理想的策略层面。
无产阶级在多数情况下要选择暴力手段,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创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特定条件下,也可通过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后,要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逐步建设未来的理想社会。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2.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的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从构成具体物质的“最小”层次上理解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
20世纪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此定义的意义在于: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与形而上学唯物论划清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展开)3.、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反物质”的发现、人工智能的出现、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反物质是物质,但以衰变的形式存在,如果反物质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就根本不存它的衰变过程及其衰变周期;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思维活动;虚拟世界不是超物质的世界)4.、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5.、为什么实践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对于人有决定性意义?第一,实践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第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6.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其基础在于实践。
实践对于现实的影响,具有人类历史的全程性和世界观的意义。
因此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8.联系及其特点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撇开客观性讲联系,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9.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离开静止谈运动则会导致不可知论。
10.四维世界含义: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相结合11.把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主要三点,概念、关系、理解应用,如辨析“偶然性是科学研究的大敌”、“一切皆有可能”)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12.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度的含义;否定之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排除其消极因素)14.如何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B.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C.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联结15.矛盾的根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队里的特性。
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
16.矛盾统一性有什么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同时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和贯通为其相互转化提供了由此达彼的桥梁。
17.三个概念,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8.辩证的否定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通常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排除其消极因素。
19.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如: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
需要展开论述,以下为要点)第一,坚持一分为二;第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第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意识的含义(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21.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三次飞跃一是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二是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由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与社会实践结合的产物。
2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3.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实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类就能既避免“宿命论”的错误,又不犯“唯意志论”的错误。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在哲学史上,有哪两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丛客观到主观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主张从客观到主观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1.把认识看作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正确的2.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它无法说明为何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为何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后还要不断发展变化,如何证明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等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3.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反映客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在反映对象过程中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4.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5.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先后表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2.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意义更重大的飞跃,它完成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它实现了对理性认识的检验和发展6.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若仅考虑某一方面会导致什么后果?首先,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经验论只相信感性经验的可靠性,排斥理性认识;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否定感性认识。
)。
7.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