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开始小说创作。

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其间发表小说《沉沦》,表现留日青年学生的生活。

1922年回国,1923年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之一。

1930年与鲁迅等人一起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期间,参加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默读课文,划分结构。

这篇课文的结构与《荷塘月色》很相似。

第一部分(1-2):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第二部分(3-11):具体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第三部分(12-14):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课文中的词语1、一椽(破屋):(见注解)名词转化为量词。

成语"大笔如椽":夸赞别人笔力雄健。

区别:椽/掾(yuàn):古代指副官或属吏。

2、潭柘寺:柘zhè。

江西有柘林水库。

区别:柘/拓tuò(开拓、拓展、拓宽)。

3、颓废: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精神萎靡。

(戴望舒《雨巷》:"到了颓圮的篱墙")4、诗歌散文钞:"钞",通假字,等于"抄"。

如:《革命烈士诗钞》。

5、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有时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史记》:"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6、廿四桥(廿:二十,读niàn),扬州名胜,即二十四桥。

"廿"也写作"念"。

林觉民《与妻书》:"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有人说这是文眼。

)第2段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对比。

作者是怎样评价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用口语来说,就是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不过瘾。

作者认为过瘾好还是不过瘾好?过瘾好。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跟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比喻有什么区别?一般的比喻是:A像(是)B;这个比喻是:A不像(不是)B。

我们把这样的比喻称作"反喻"。

用意:欣赏秋景,就应当酣畅淋漓,痛痛快快,百分之百,完全彻底,要看饱,尝透,赏玩到十足,就像游泳一样,要完全浸泡在水中,而不是在岸边戏水。

什么是反喻?反喻就是一种否定形式的比喻,它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比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例如:"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姚雪垠《李自成》)这是说打江山不像吃红烧肉那样容易,而是一件极其艰难、需要流血牺牲的事情。

反喻虽然不能从正面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但从反面烘托和比较,有时反而能使意思表现得更深沉、更含蓄,更能发人深思。

反喻更适合议论杀头不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

(毛泽东)反喻常和正面议论相结合,能把道理谈论得更加透彻。

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

(徐仲华《文章的结构》)第二部分:学生朗读。

写了几种景物?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各用4个字加以概括)描绘北国之秋:(1)北国之晨(2)槐树落蕊(3)秋蝉残鸣(4)秋雨索落(5)秋果成熟(1)北国之晨这里用了排比,列举了北平几处有代表性的名胜的秋景,但是没有展开,详写的是以平民的视角所观察到的秋景。

写了几样东西呢?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牵牛花)。

写这4样东西,主要是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没有概括性的词语?——"十分的秋意"。

第3段写北国之晨,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白花,青天下驯鸽的颜色,主要也是白色,瓦灰色。

从美学的观点属于冷色调。

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便于表现人的寂寞凄婉的心境。

"牵牛花的蓝朵","蓝朵"是什么?就是蓝花。

为什么不说蓝花?为了避免重复,这就是行文的避复。

(2)槐树落蕊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写得特别细腻。

它是从哪一种感觉来写?触觉。

(上一段写了视觉、听觉,这里又加上触觉:调动人的多种感觉。

)同时还将客观描写和主观感受结合起来。

那么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秋的怎样的意境?清、静。

(3)秋蝉残鸣注意用词的变化:残声、啼唱、嘶叫。

这不一定是好听的声音,但它是一种秋声,表现了秋意,你觉得秋蝉残鸣体现了秋的哪方面的意境?悲凉。

(4)秋雨索落这一节在语言上有下列特点:口语风采。

"还有秋雨哩......下得更像样。

"这种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表达了赞美之情。

用了拟声词写秋雨:息列索落。

写文章要绘声绘色,有时就要用到拟声词,能传达某种声音效果。

这种下雨的声音,不是大雨,也不是毛毛细雨,不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南方的小雨,而是那种有些疏落,随风飘落的阵雨。

不用这四个字,用别的字,还很难描摹。

记录方言的语音语调。

所谓歧韵,是指不标准的读音。

之所以记录方言,是因为写的是市井生活,写的是都市闲人。

这些人,不是士大夫阶层,不是文化人,而是普通的市民。

作者拿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使人感到很亲切,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意识。

也可能是作者很羡慕这种无忧无虑的市井生活,希望能融入到他们中间去。

(5)秋果成熟请学生读这一段。

第一句,也叫段首句,是对全段的概括,也可以叫总提句。

接下来就是具体描写,重点是写了哪一种秋果?枣子。

这一段描写在描写中属于状物。

它对于枣子、枣树叶、枣果的形状、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都描绘得十分逼真。

什么是状物?状物,是指以某种物体为描写对象,通常细致、真实地描摹出事物的特点,犹如用文字进行的写生。

状物的对象有动物、植物、静物、建筑物等。

状物常常和写人、记事、描景的文字相结合,共同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般说来,状物描写重在突出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等。

状物属于描写,不等于说明,它使用文学语言,表现出事物的审美情趣。

谁都吃过枣子,见过枣子,但要准确地把它描写出来并非易事,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并且要有自然的热爱和好奇的心理。

我们学过的状物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巴金《小狗包弟》)鹅(动物)路上悠闲地走着两只鹅,一遇上路过的人,它们就会引颈高歌,贴着地面伸长了脖子,用淡红色的嘴去啄行人的裤腿,一直追出了很远。

遇上了急速而来的车辆,它就摇摆着笨重的身体,惊惶失措地窜进了栅栏缝隙......(陈洪金《乡村色泽》)尼龙伞(静物)伞蓬是尼龙布,浅粉色,上面分布着一些细细的蓝叶黄花。

他很喜欢伞的颜色和伞面上的小花。

伞杆是不锈钢的,支撑伞的骨架和伞戗也是不锈钢的,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伞顶那里露出一截长尖,枪刺一般。

伞柄那里窝了一个弯,很像手杖的手柄。

这样把伞收拢,把伞布抿卷,并用上面带的扣环把整个伞扣起来,既可以当防身用的武器,冰天时又可以当防滑的拐杖用。

(刘庆邦《红煤》)思考:原文中为什么插入英文golden days?中文写作中插入少量的英文,在当时有一定的风气,反映了作者的教养,或有留学背景,或接受过西洋文化的熏陶;反之,如果不具备这类教养而刻意装点门面,就有附庸风雅之嫌。

中国古代的"金"的修饰语只重事物的外在价值(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形容词golden相去甚远。

在英文词典和英文读物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英文中的golden除了指黄金外,还常指美好、快乐、幸福等含义。

英文中golden的含义在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某些汉语语词中被接纳过来,如黄金时代、黄金周、黄金季节、黄金旅游线路等。

"黄金时代"今指一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

在上世纪30年代,在文中用中文"黄金般的日子",还不能充分传达出美好、快乐、幸福等含义和意蕴。

作者也许觉得只有直接使用英文,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意蕴和情趣。

无独有偶,在《故都的秋》的倒数第三段是一大段议论,里面也插入了一个英文单词Anthology就似乎不是很必要。

这里,"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与"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语意重复,二者只须保留其一。

并且Anthology并无什么感情的因素和言外之意,去掉这句话,对文意毫无减损,并且能使句子衔接得更紧凑一些。

第三部分(12-14):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12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上文迥乎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发这一大段议论?这一段议论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文中有没有概括性的句子?——"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这个结论本来与本文的主题(北国的秋景)并没有密切的关系。

但它最后还是得出了这么一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因此,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使文章结构有了抑扬顿挫,避免了琐碎与平淡。

从内容上看,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相吻合。

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放得开,还要收得回来。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散文。

第13段齐读:用了什么修辞?排比、对比。

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其他所有地方的秋色,都不如北国之秋。

这里作者为了进行对比,又用了一个特殊的比喻。

比喻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个比喻中,本体是什么?——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比较起来)喻体就是四个"......之与......"。

关系比喻。

什么是关系比喻?就是本体与喻体都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事物的个体,即不是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而是将两种事物的关系,比作另外两种事物的关系。

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好比一滴水与汪洋大海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