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第一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贵族政治)1.(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2015·上海单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5.(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6.(2008广东)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 实行了内阁制B. 设立了军机处C. 实行了分封制D. 郡县制受到挑战7.(2011课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8.(2013课标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1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9.(2011海南)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一,夏商方国联盟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
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
“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即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这种制度是由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制发展、演变而来,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是天下共主,外服实际就是诸侯统治地区,不过在夏商时期谈不上分封,多数部落原本就是存在的,或称方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
到了西周,才真正实施分封制。
二,西周的封邦建国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2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实现了上层政治制度的统一,从而周王“天下共主”;对地方实行了一定的控制与整合,扩大了周人统治范围。
中国历史由地方自治的氏族社会朝着统一行政帝国迈出了第一步,西周奠定了后世大一统的基础,比如文化心理认同。
作为早期政治制度代表的分封制,地方诸侯在领地内实际上是自治的,周王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可以理解为地方分权。
随着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在西周灭亡后逐渐瓦解。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以郡县制为主流,血缘分封逐渐成为维护皇权的方式手段,不再是主流地方行政体制。
但由于分封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壮大,诸侯王在汉武帝以后基本只拥有经济特权,政治统治权被剥夺。
明朝燕王朱棣拥有政权、军权等是当时形势需要。
西周和西汉政权建立时都实行了分封,和夺取政权时为了取得异族、异姓诸侯王支持有关,是政治权力分配的结果。
建国后都分封同姓诸侯来维护统治、牵制监视控制异姓诸侯。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3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4三,东周时期的贵族政治的崩溃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
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赧王迁都西周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
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1、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
2、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
3、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
西周建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贵族拥有传统的世袭权力,宗法血缘关系制约着政治权力的分配。
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度是顺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产生的。
官僚制度也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君主专制(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郡县集权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动性择优雇用)是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的三大要素。
阅读理解贵族政治希腊文aristokratia的意译。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与寡头政治、暴君政治、民主政治等,同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政体提出的分类。
古希腊的斯巴达国家是奴隶制贵族政治的典型。
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人民大会和监察官组成。
人民大会有名无实,军政实权掌握在监察官和长老会议手里,而监察官和长老会议的成员,全都是贵族。
官僚政治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制度。
事实上,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所谓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
贵族政治:大权掌握在贵族的手中。
在北宋体现在开国功臣拥有很大的权力,有些节度使可以直接任命自己辖区的地方官。
并且封了很多功臣爵位,他们通过爵位就可获得很多政治权力,这些权力可以世袭,这就导致皇帝难以驾驭,实际上就形成全国并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官僚政治:是指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受皇帝监督,官职不世袭,权力不终身。
官员只是皇帝派往各地临时管理的奴才。
一切有皇帝说了算。
为什么贵族政治在中国没有前途?在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或者说世家寡头政治,曾经流行过两次。
第一次是周朝克商之后分封诸侯,建立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在本国之内为大宗,大夫为小宗,这样层层分封,各在其位,“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种贵族政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非常类似,持续了四五百年,到了战国时期,总算宣告破灭。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多半是贵族,偶尔有孔子这样的士人,也是破落贵族的后裔;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学问家则有半数以上是平民,其中“去贵族化”最得力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六国的所有贵族。
后来六国贵族起兵造反灭秦,又被布衣刘邦一一削灭,中国的第一个贵族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
先秦贵族覆灭之后二三百年,在东汉王朝的土地上又产生了新贵族,即以大地主、大官僚、学术世家为主体的豪强势力。
汉光武帝恢复汉朝,依靠的是地方豪强的力量,上台之后也没有抑制豪强。
地方豪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术思想合流,产生了一批既有土地,又掌握意识形态的大家族,中国的第二个贵族世代徐徐拉开帷幕。
熟读《三国演义》的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5人都知道,袁绍、袁术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后裔,刘表、刘焉是刘姓诸侯王之后,就算自称出身微寒的曹操,祖父也是十常侍之一。
曹魏王朝后来被司马氏篡夺,司马氏是连续五六代担任二千石高官的河内豪强世家,他们继承了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向贵族世家严重倾斜,贵族寡头的统治算是根深蒂固了。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贵族寡头腐化过于严重,内乱不已,西晋王朝很快被游牧民族推翻,残存的贵族寡头——所谓“士族”,不得不退到江东,与当地土著贵族联合掌握权力。
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也产生了自己的贵族势力,主要是军功出身的军事世家。
整个南北朝期间,贵族势力对双方政权的影响仍然很大,但出身微寒的“庶族”逐渐走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