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案

《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案

《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案 授课时间:周次 星期 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重点:(1)西周宗法制、分封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3)汉、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教学难点:(1)先秦政治制度与井田制的关系; (2)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及其演变; (3)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

板书设计: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封建社会的 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专制皇权 不断加强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分封制 商:内外服联盟 宗法制 周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隋唐;宋;元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汉建中朝 设刺史 宋收精兵 削实权 推恩王侯子弟 制钱谷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含义:内容周王分封对象分封内容义务主要封国作用积极局限2、宗法制目的:含义:内容:核心及特点:作用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3、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4、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演变:萌芽于;确立于;巩固于;完善于;发展于;强化于。

7、作用:积极:①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一,抵御外来侵略;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③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①衍生出来的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必然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②封建国家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政治干预,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容易形成暴政,促使阶级矛盾扩大,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④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压抑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宣政院,枢密院)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中后期:监察制度;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朝前期:道州县制唐朝后期:设立节度使北宋:路州县制元朝:行省制度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与斗争:原因:根本原因重要原因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解决:西汉武帝时期:中央地方北宋初:中央地方影响:积极: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加强。

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政治腐败;地方权力过于分散,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原因: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措施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设立军机处3、特点:强化王权4、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①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点,容易出现失误;②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④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随堂检测:1.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大地,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2.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3.阅读下图:图1 图2请回答:(1)试解释图1反映的历史现象及作用。

(2)指出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评价。

(3)图1和图2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1)宗法制度,大宗小宗有相对性;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2)西周分封制;加强统治、扩大疆域,同时潜藏着割据隐患。

(3)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使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5.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属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锯,金人十二,重个千石,置廷宫中。

法度衡于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欣赏下列图片:图1 图2请回答:以上史料反映了秦王朝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简要分析其意义。

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

有效地维护了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7.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的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回答:(1)汉、唐、宋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2)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答案:(1)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后期实行刺史制,加强对诸侯的监察,东汉末年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唐:中后期,设置节度使,其权力增长,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宋: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又设置通判,废除了节度使管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把全国分为15路,每路设转运使,负责把财赋运到中央。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2)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治理,分化事权也容易导致官僚机构庞大的问题出现。

1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11.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1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13.读图1至图4,然后回答问题:(14分)请回答:(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分)(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1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4分)特征:皇权高度集中(2分)(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2分)解决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分)(3)清朝(1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课堂小结教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