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

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

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

大岭村依菩山之阳环山而建,三面河涌,玉带河贯穿全村,村落整体上沿玉带河和菩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民居在菩山和玉带河之间呈半月形分布,正所谓“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

”正因为村依菩山因此大岭村原名菩山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建大岭圩,从此得名为大岭村。

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广州府番禺县除管辖广州城内外街区外,另设5个巡检司,总共管辖6都(司)78堡131鄙569村,大岭属茭塘司署大岭堡。

民国时期改设区乡,大岭属第三区。

建国至今属石楼镇,包括下村、上村与龙漖三个自然村。

2 0 0 2年大岭村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2 0 0 7年大岭村成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根据历史记载,如今大岭村的陈氏和许氏迁移至此地的年代几乎相同,大约在南宋高宗至绍兴年间,因此,大岭村开村时是由陈氏和许氏共同开发的。

大岭开村以来,重视文教,文化底蕴深厚,据大岭村陈、许二姓的族谱记载,南宋至清代,大岭共出过探花1名,进士34名,举人53人,其中入选番禺县志列传记载的就有十多个人。

至今已近900年历史的大岭村内留存的古塔、祠堂、门楼、牌坊、石巷等等古迹赋予了这座古村古朴与厚重的气息,诉说着了大岭村在悠悠岁月长河中辉煌史。

许氏与陈氏两大开村主迁入大岭村始末据大岭村志,许氏家族是大岭村的开村主之一,而且早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约1119——1139年)就迁居到大岭。

许氏原籍浙江省绍兴府,据传许氏有一个女儿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被册封为皇后,“兄凭妹”的哥哥也被调派到广东的南雄为官,进了皇宫的皇后因为思念家乡便归来探亲。

未料到宫里的太监竟然诬陷她跟兄长串通谋反作乱。

皇帝误听谗言,龙颜大怒,降罪于许家,为了躲避这样飞来横祸,许氏不得不举家迁徙。

又根据许氏在大明正统四年所称的,其祖先在南宋时期迁徙广东而居。

因此,许氏很可能是在两宋之际因受北方金兵的威胁,而跟随广大中原移民包括官僚在内的宋代政权步步南迁而来。

可能与大多数中原移民一样,许氏家族先在与江西接壤的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定居,在珠玑巷后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迁入珠三角地区,最终落户大岭,大岭的许氏始祖星朗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许氏家族到了大岭后便与其他氏族共同开发大岭村,可谓一波三折才孕育了这座千年古村。

保昌县(今南雄县)位于粤北,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在移民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的很多移民就是由大庚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州的交通要冲。

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自两汉到唐末的数次北民南迁过程中,珠玑巷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两宋再次掀起的移民高潮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徒岭南腹地,落脚珠江三角州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不仅是许氏祖先,就连大岭村陈氏的先祖最初也是由于战乱迁徙到珠玑巷。

《陈氏族谱》记载:“(江西) 始祖讳晖,唐昭宗时登第官宦,大理寺评事原名徽,因避杨行密之乱改名晖,自金陵徙居(江西) 和柳溪古巷……”,“保昌君讳轼字彦约,乃唐时评事公,晖祖之九世孙,积中公之次子也,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任南雄路教授守臣,以文学擢保昌县尉,原配曾氏生三子:晦叔,宏( 弘) 叔,华叔……继娶庶祖妣增城吴氏生四子:世宁、世清、世昌、世盛。

”原来,大岭村的祖先是岭北的“品官之家”,据说早在唐末,陈氏家族的祖先陈晖因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终于在唐末昭宗时期金榜题名,官至大理寺评事。

其实陈晖原名叫陈徽,在朝为官时恰逢杨行密之乱,当时的江苏可谓首当其冲,百姓们因为战乱饥不果腹。

为了躲避战乱,陈徽从此改名陈晖,并由江苏南京迁移到的江西泰和柳溪古巷,因此大岭村的陈族把此地作为本族的发祥地,还把祖祠命名为“柳源堂”以示纪念。

陈晖在柳溪古巷定居之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其九世孙彦约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彦约也功成名就,于北宋仁宗癸亥(公元1023年)奉命到广东南雄县教谕,后晋升知县。

他在家乡娶了妻子曾氏生了三个儿子,可惜第一任夫人曾氏早逝,于是又娶了增城的吴氏,生了四个儿子。

彦约年老退官之后,与儿子华叔仍然留在南雄,妻子和其他的儿子返回江西故地。

华叔跟父亲在此长居,其后代遗庆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道美,道诚,道通。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间,金军步步南进,战火纷乱,民不聊生,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继续一直往南迁徙,珠玑巷的居民也继续南下迁移到珠三角地区。

遗庆也是在南宋初年(约1127——1131年)从珠玑巷避乱南来到了大岭凤翔里,从此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庄氏家族与大岭村的渊源大岭村内有一村叫龙漖村(又名“荔枝岗”),1952年并入大岭村,成为大岭村重要的组成部分。

龙漖村以庄姓为主,追溯庄氏家族的祖先也是名门望族。

据说庄氏家族的祖先庄森祖籍河南中州汝宁府固始县人,庄森公,字文盛,行一郎,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在唐朝末期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中了进士甲榜,从此仕途畅达,任黄门都监,还被派往广东担任广州都督刺史。

唐末潘镇割据,内政腐败,目睹世风日下,大唐气数已尽的森公后来便退官归隐田居。

也许是由于战乱,公元885年森公的兄弟王潮、王审知迁居福建,哥哥王潮不幸早逝,弟弟王审知在泉州桃源里善定居下来,在此繁衍生息,独霸一方,自立为闽王。

出生名门的森公的后人不负祖先的荣耀,在宋朝年间英才辈出,入朝为官者不在少数,并且都为忠义之士,即使宋朝眼看就要被元军所灭,庄氏家族依然对宋朝忠心耿耿。

据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森公的后人感激先祖深受皇恩浩荡,不惜倾尽家财保护逃亡中的末代皇帝。

并且族中的有识之士还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军,可惜因寡不敌众,兵败江西汀泽津,以身殉国。

随着元军的步步南下进攻,森公的后人不得不举家搬迁,散入广东各地定居,现在龙漖村的庄氏就是森公的后裔,具体情况无从考究。

只知在明朝宣德年间(1246——1435年),庄氏从东莞福永迁入大岭村,当时在村前有一条蚝涌长满了大量的蚝,庄氏祖先便在这里定居以养蚝为生。

大岭村姓氏的分布和关系历史上,大岭的三大姓氏为陈、许、庄,但是除此以外,大岭村还曾有马、洪、曾、郑、何、刘等族群居住。

据说许氏的祖先星朗以许地街一带为居住点,许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家子弟,还建了四家祠堂,不过因为战乱而不存,现在的许氏宗祠是1999年重修的。

许氏虽为最早的开村主之一,不过其后代留居大岭村的并不多,很多人因生计所迫远走他乡,现在许姓人家在大岭已是小宗族了,因此许地街现在也有不少陈姓居住。

庄氏主要分布在龙漖村;陈氏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散居大岭村各处;洪姓、郑姓居住团埠头一带;刘姓、马姓居住在马山岗一带;曾姓居住在中约曾园一带;何姓居住在河埠头一带;刘姓居住马山偏东地名“刘庆孙”一带。

历史上洪、郑、曾、马、刘都已经迁走,明洪武八年(1375年)广州左卫官兵以及移民到番禺屯田开村,其中岳溪、应塘就在大岭附近,何姓也转迁到西邻的岳溪村居住。

另外,大岭还生活着一部分是太公以前的奴隶,实际上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曾存在的世仆,即“宗族奴隶”,这些人有的已加入陈姓,有的仍保留原来姓氏。

另有些是解放后人住大岭的,个别是随母回大岭居住的。

此外,在大岭社围曾棚,原有水上人家原住岳溪围仔,民国期间落籍大岭。

近代广东地区居民有不少漂洋过海谋生计的华侨,大岭村也不例外,至2004年,大岭村有华侨、港澳乡亲1215人。

由于一个地方存在众多不同姓氏的人家,因此处理好个族群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陈、许曾经都为大岭村的大宗族,也是约在同一时代最早迁居大岭村的,也许是因为饱受战乱之苦,陈、许两家的先辈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于是相约和平共处。

从陈、许两家清代所立的碑文可以看出,“启看我大岭乡陈许二姓纲族而居,历数百余年如同一家,相安无异。

今为保存土地物业以免他日凋零,合议计划特出此禁约:凡我乡内屋宇及墟铺地盆不得典买与外乡人世。

如系拆毁砖瓦木石,亦不能卖出外乡……如有不肖子侄私自与外乡人订价变卖者,查出定即革胙出族,罪及儿孙,永不能复胙。

如做中人系我乡人者,亦照此办法。

”这段碑文透露出几方面的信息,碑文中说到陈许二姓历数百年如同一家,可见两家祖先一直和平共处,没发生重大的矛盾或者冲突;为了保护两族共同的经济利益(一般是土地物业),还结成了的联盟关系,可见大岭村的开发离不开族群之间的和平共处。

大岭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现在大岭村东南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亭,于1996年12月建造是为了纪念大岭村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史迹及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据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番禺等地相继沦陷,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当时的大岭村是抗日游击区之一。

1939年5月番禺地区俊杰抗日同志社在大石留春园成立,大岭村群众积极参加,并成立了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乡分社,陈超任主任,开展抗日宣传,组织起民众抗日自卫队。

1940年底,大岭村建立起中共大岭村党支部,并加强了对抗日自卫队的领导,吸收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发动青年参军参战。

这些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先后有14人在不同的战场上光荣牺牲。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大岭村,其青年才俊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悲歌。

从开村至今已近900年的大岭村,历尽各种变迁,但始终书香不绝,人才辈出,不仅在古代王朝时期独领风骚,在抗战时期一样为了保存国家和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大岭村保存了大量岭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映衬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