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2期(总第275期)教育研究EDU CA T I ONAL RESEARCHN o.12,2002General,N o.275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刘文霞 [摘 要] 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的,它的具体样态是:惊异、怀疑,感受、体悟,博览、沉思,说出、倾听,激情、执着。
然而,爱与智慧的危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症结,“爱智慧”、“复兴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是哲学和教育的事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爱智慧 样态 危机[作者简介] 刘文霞,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授、博士 (呼和浩特 010022) 教育哲学是一门科学,亦是一种事业。
如何对其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本文不予赘述。
笔者坚信并不厌其烦地强调的是:应该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的①当代哲学发展趋势是辩证的“返朴归真”。
其“朴”与“真”为何?“爱智慧”也。
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真的责任和义务。
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
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
何为教育智慧?此概念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②等等。
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标系,而是在这股恢弘阔野的大度胸怀下,观览、体验世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阴阳圆缺的大试炼!是惟一的地地道道既无望盘剥他人、又不会被他人盘剥的人生专利!”③由此演绎,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境界,它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诸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
哲学追求智慧是艰难的。
西方哲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可能绝对占有智慧,但能做到热爱或追求智慧。
哲人与哲学就是以这种鲜明个性,以追求智慧为事业,以人类自身“终极关怀”为对象,把追求热爱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视为生活,进而“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或确定目标及发展方向的重任。
”④追随哲学,教育哲学则以教育的“终极关怀”为对象,把追求、启迪人类教育智慧,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指点教育“迷津”视为事业与己任,进而服务于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取得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有的最重要的教育素质之一。
教育决策者富有教育智慧,就会制定出明智、科学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者具有教育智慧,就会正确地理解,创造性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大教师拥有教育智慧,就会以师生最少的时间、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取得最大教育效果。
这已被古今中外教育史实所证明:孔子一生以他卓越的教育智慧,不但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而且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阐释和论证教育理论的深刻性、精湛性,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坚定性,对待和处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的辩证求实精神,更是他卓越教育智慧的表现;我国教育改革中涌现出的各种教育模式,亦是当代中国教育智慧的体现。
⑤相反,教育主体若缺少教育智慧,不但会事倍功半,误入教育歧途,造成教育浪费,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使教育异化为人类幸福的克星、社会进步的障碍,如教育中扼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创造性的问题等,就是教育主体缺少教育智慧的恶果。
教育哲学应是以热爱、追求、启迪、弘扬人类教育智慧为己任的科学与事业。
二、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可使人们超越对哲学的肤浅认识,触摸到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
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实质是哲人“爱智慧”,它体现的是教育主体的追求与精神。
具体地说,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表现如下。
11惊异、怀疑。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也说‘由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推究’。
”⑥惊异是人类爱智慧的基本素质和前提。
它不但是人的一种天真淳朴的心灵和未泯的童心,更重要的是它可穿透一切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的外表,将人们从一种对教育问题漠然与迟钝的状态中唤醒,从关怀人类终极幸福的意义上,审视、关注教育。
惊异的孪生姐妹是怀疑,随着惊异必将产生怀疑。
怀疑是思索和探究的开始,无怀疑就无哲学智慧可言。
”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爱智慧的确实性,而人的爱智慧最终就是通向这种确实性。
”⑦当然,我们提倡的怀疑不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而是善于怀疑。
21感受、体悟。
当人们以惊异和科学怀疑眼光关注教育现象和教育现实时,关于“教育价值的困惑”和“教育意义的困惑”会随之产生。
对此人们应是冷静沉着的,以“入世”与“出世”两种姿态与视角,从对人类幸福和意义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感受、观察、体验、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状况、幸福感,以及现实教育对社会文明和人生幸福的意义,进而追问:何谓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的明智是什么?现实教育符合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吗?等等一系列问题。
31博览、沉思。
哲学是博大精深之科学,它是对人类全部经验与文化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教育哲学研究者应有宽广的胸怀、广博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包括教育体验),以深刻感受、领悟人类所希求的幸福,反省教育行为,沉思教育明智,汲取人类教育全部智慧。
当然,博览需要时间,沉思需要宁静,目的是“博采深奥”,“宁静致远”。
41说出、倾听。
教育哲学研究及其智慧不是供个人享用的奢侈品,而是服务于人类教育的事业。
因此,重要的是教育智慧的说出,即以口头与书面两种主要形式表达、弘扬、启迪人类教育智慧,说出的原则是深入浅出,即以优美敦朴的语言,表达清新深刻的教育思想智慧。
说出与倾听珠联璧合、相辅相成,要更好地说出,就必须倾听。
因为,任何个体领悟到的教育思想智慧皆为相对之认识;人们只能热爱教育智慧,不能完全绝对占有之。
倾听亦是说出者的一种智慧和对智慧的热爱,通过倾听使之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明晰化、深刻化,并使之在理性之中净化和升华。
51激情、执着。
激情与执着是惊异与怀疑、感受与体悟、博览与沉思、说出与倾听的动力源,无激情与执着就无思想与灵感,更难以有智慧。
惊异与怀疑、感受与体悟只有在激情的涵养中,才会孕育产生;而执着则是博览与沉思、说出与倾听的内部动力。
它们保证教育智慧的热爱者淡泊功名利禄,远离喧嚣诱惑,为追求智慧而研究与生活,为人类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幸福”而奋斗。
三、当代教育的症结:爱与智慧的危机爱与智慧是教育成功的两条根本。
爱是情感活动的中心,价值王国的缩影,理想人格的本质,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无爱非真正的教育。
生活在爱的教育中的主体,如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游泳在温暖的溪流中,会自然生长爱心与情商。
教育智慧是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无智慧的教育是机械教条的生产,是缺少创造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划一性活动,是无生机和活力的应试。
然而,爱与智慧的危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症结。
(下转第43页)如制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制度、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贫困地区和特殊专业的差异收费制度、考试和入学制度,等等。
也可以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实行“教育券”制度,而不是直接投资高校,以保持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秩序的公正和起点的公正;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发生的高等教育结果不平等,要通过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规范和建立成熟的人才市场来渐次解决。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伯顿・克拉克指出,“如果高等院校各具特色,而不是被呆板地纳入一个大而统的体系,高等教育就能够最有效地体现公平精神。
”⑧这一设想已被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可能积极扩展高等教育规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标准,取决于我们能否同时启动大众与精英两种高等教育体系,并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逐步形成在优秀与平等的双重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协调的机制——既能坚持基于学生智能的选优政策,又能避免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宽进严出”的政策或许是可取的,我国某些院校如社区学院以及民办大学可以率先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当然,吸引弱势群体中有前途的学生入学必须配以良好的补救性资助政策。
注释:①金生 .高等教育入学体制与社会身份——对教育机会分配的教育哲学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②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③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④刘精明.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J].浙江学刊,2000,(4).⑤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⑥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84.⑦康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2000,(10).⑧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2.[责任编辑:高宝立](上接第34页)爱的危机表现为爱的缺失和爱的异化。
爱的缺失是教育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无兴趣,仅将教育工作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自己热爱的事业。
爱的异化即将爱异化为溺爱、自私爱、潮流爱和偏爱。
爱的异化是爱失去理智与智慧的表现,是爱的歧途。
其结果是坑害孩子,扼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剥夺学生幸福。
智慧的危机表现为教育智慧的缺失和肤浅,以及教育爱智慧的困难。
教育智慧的缺失和肤浅,一方面,是教育主体缺少智慧的教育思想,无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教学行为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是教育主体被动、教条、机械、顺从,教育主体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成为分数的奴隶;教育的环境中弥漫的是知识、分数、升学率的语言,而不是道德、做人、生活、智慧的语言;教育主体均以拼体力和时间,牺牲必要休息、娱乐和交往,进行着非正常的竞争。
教育爱智慧的困难,即教育主体因异化为分数、应试、升学的工具,被迫放弃主体性,面对教育问题麻木、无可奈何,异化为应试教育的主体。
今天,教育的爱与智慧的危机要求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责任感,追回、再创教育智慧。
“爱智慧”、“复兴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是哲学和教育的事业。
让我们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个不凡的启示:“做一个爱智慧的人”吧!注释:①⑤刘文霞1教育哲学的意蕴[J]1教育研究,2001,(3):29、301②③金马1小故事中的大智慧[A]1生存智慧论[C]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1④张志伟,欧阳谦1西方哲学智慧[M]1200214、51⑥⑦田海平1哲学还是爱智慧[J]1新华文摘,2000,(6):351[责任编辑:朱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