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电影观后感5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5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电影《孔子》观后感1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

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

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

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

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

无为,万能无不为。

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

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

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

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

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义、礼、立、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电影《孔子》观后感2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

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

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

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

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

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3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

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

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

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

“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

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

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

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

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

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

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

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

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电影《孔子》观后感4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

“求仁得仁,又何怨。

”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

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

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

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

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

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

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

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

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

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

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

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作,教书育人。

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

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