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学术品格是学术研究品格与学人品格的统一,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活动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
马克思恩格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研究品格与推陈出新、朴实无华、谦逊诚实、善于争论、淡泊宁静的学人品格,是真正的学人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学术研究品格/学人品格/学人【正文】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学术失范现实,人们在思考“怎样的学术才是真正的学术,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人,什么是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品格”诸问题。
治理学术失范,规范学术研究,树立崇高的学术品格,已成为学人们以至全社会的共识。
笔者认为,学术品格包括学人的学术研究品格和学人的个人品格两个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品格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本文试以论之,作为对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纪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研究品格勤奋。
勤奋是学术研究的首要品格。
做学问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勤奋学习,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广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优秀文化成果,可以说达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恩格斯称赞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为了整理、修订《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间,马克思以五十多岁高龄自学了俄语,对大量关于俄国土地关系的资料,“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详尽地探讨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整理马克思遗稿时恩格斯发现,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立方米。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多种严重疾病缠身,马克思感觉到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为了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前完成经济学著作,他一直跟生命、时间赛跑,“发狂似地通宵”工作,在《资本论》写作最紧张时刻,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在博物馆里钻研,每天夜间则在家中进行写作,甚至连给朋友写信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我并不是我的时间的主人,而宁可说是它的奴隶。
给我自己留下的仅仅是夜间的时间,而肝病的经常侵袭与复发,又使这种夜间工作受到妨碍。
”“损失一点时间对我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不能中断我的工作。
”恩格斯建议他把一切工作和思考都丢开一些时候去旅行疗养,但他却说,“这对我来说,即使有钱去游荡,也是办不到的。
”恩格斯也是一样,七十多岁时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经常一天工作十六小时,直到深夜。
”严谨。
严谨是学术研究的本然品格。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真诚地表示:“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
”这位科学巨匠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有时到了几乎是苛刻的地步。
1858年11月,他在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说:“在我所写的一切东西中,我从文体上感觉出了肝病的影响。
……我必须对党负责,不让这东西受肝病期间出现的那种低沉的呆板的笔调所损害。
”[9][!--empirenews.page--] 马克思从1844年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开始研究经济学,还在1851年就打算用五个星期完成自己的经济学著作,1859年又表示用六个星期完成预计的写作出版任务,可是经过了诸多无端的阵痛后,直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才得以问世,而第二、三卷则由于他对科学研究极端严谨的态度和穷困疾病缠身,终其一生也未能看到出版。
拉法格这样评论道:马克思“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著作,事后总是要加以修改,并且总是觉得文字的叙述没有达到思想所达到的高度”,“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人士的证实的。
他从不满足于第二手的材料,总要找原著核对,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
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英国博物馆去查阅书籍。
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经不起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
”“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
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尚未十分确信的事实,而且未经彻底研究的问题他决不随意谈论。
凡是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决不出版。
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于众的这种思想。
”[10]甚至连恩格斯也不止一次责备马克思在科学上过于认真:“只要你那里有一本你认为是重要的书还没有看,你是不会动笔去写的”[11],“他向来这样,总是要把直到最后一天的所有材料都搜集齐全。
”[12]为使《资本论》尽早出版,恩格斯建议马克思把手稿分批交给出版商,但马克思坚决不同意:“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
”[13]1867年4月《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后,马克思就着手修订第二卷手稿,计划在1868年春出版。
虽然第二卷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就做过长时间研究,并且写有初稿,但是,这时马克思再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仅阅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有关著作,而且仔细分析了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材料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状况。
然而,到1868年他却表示,“只要去年和1866年法国、美国和英国所进行的某些官方调查还没有结束,或者这些调查的资料还没有公布,我对它的最后加工就不可能完成。
”[14]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认为,“必须注视事件的目前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们‘消费’到‘生产上’”,因此,“在英国目前的工业危机还没有达到顶峰之前,我绝不出版第二卷”[15]。
直到1880年6月,他还是坚持“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
”[16]恩格斯在第二卷序言中中肯地说:“只要列举一下马克思为第二卷留下的亲笔材料,就可以证明,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
”[17]实际上,从1867年到1881年间,马克思共为第二卷写了七份手稿! 恩格斯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并不在马克思之下。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是写信、提建议,还是写文章,他都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在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时候,即使是校对印刷清样这样的工作,也决不马虎从事,总是仔细查对勿使有错,细致到“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18]。
十余年间,他校对了《资本论》第二、三卷以及其他著作数百万字的清样:“我已经很习惯于看两份校样,一份核对一般的意思,另一份校正个别的排印错误,如果没有这样作的可能,就要在文章中出明显的笑话”[19],而“为了找出错误,我就得钻到通常的排印差错中去!”[20]他语重心长地教诲青年们,在同论敌进行交锋时必须严肃认真,批判既要有高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经得起推敲的事实根据。
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多次指出:“您下一次的答辩,应当更加严谨”[21],“这本书的文字……可以更严谨些”[22]。
针对考茨基“在那些自己明知没有把握的领域里下武断的论断”的不良学风,恩格斯严肃地指出:“[!--empirenews.page--][1][2][3][4][5]下一页一般说来,在所有这些范围如此之广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学研究中,要取得某些真正的成就,只有经过多年的工作才是可能的。
”[23]毫不奇怪,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那种“理解上的完全无能,或者是基于具有伟大风格的历史记述所特有的、通常称作草率马虎的只凭记忆来引证的习惯”[24]深恶痛绝。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还表现为一贯坚持研究问题要了解历史,要根据原著掌握全部理论。
1883年9月,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指出:“要把全部材料一下子掌握住,并且用新的方法加以系统化,这只有在充分加工之后才是可能的,否则象《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就会是很多很多的了。
”[25]1890年9月,恩格斯在给布洛赫的信中要求:“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26] 求实。
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为人类服务。
学人们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崇高社会责任,如果不能做到求实,学术就不能提高,社会就不能进步,文明就不能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反对空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他们看来,学术研究不应当为学术而学术,“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7]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28]。
马克思光辉的一生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资本论》的写作花了整整四十个年头,资产阶级的庸人们曾经指责马克思这样搞科学研究是不讲求实际,然而,对什么是实际马克思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我们这些不实际的人却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而揭露那些卑躬屈节惟命是听的所谓历史学家们所捏造出来的东西,”[29]“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
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
但是,如果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的这部书(至少是写成草稿)就死去的话,我的确会认为自己是不实际的。
”[30] 创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现,也才能引领学术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典范。
马克思最喜欢做的事是“啃书本”,而最喜爱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
马克思的阅读是以批判的精神进行阅读,马克思的“怀疑一切”,实际上就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就是创新。
列宁评论道:“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31]这里,我们只举出一例。
七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第二卷有关地租的章节,开始注意研究俄国的土地关系问题。
当由于健康原因不能使这一工作继续下去时,正值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于是,这种业已获得的对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就被马克思用以指导俄国革命,这就促使他重新审视五六十年代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认为可以利用对农村公社生命力的信念推动俄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给相对沉寂的西方革命以一个新的有力的推动,并为后者创造无比顺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