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鬼谷子之反应

鬼谷子之反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大化,何为大化?化,意为化育、教化,大,形容词,意指程度非凡。

大化者,如天地,如阴阳,如远古圣人,恩泽天地而不觉,福及四海而不知,故大化者如同无形,故言与无形俱生。

动静虚实之理。

动是行动,静是静默,是指处置事情;虚是虚假,实是真实,指现象的真假。

行动、静默是处置事情的两种方式,理解为要去行动处置事情;真假虚实是指事情的两种状态,然需要研判而后才能定论,故“虚实”不仅指事情虚实这一结论,还包含研判事情虚实的过程。

动静虚实之理,就是研判处置事情的道理。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物现象的实际发展变化,跟预测研判的不一致时,就要反求于古代,研究古代发生的事例,从中分析找出规律,进而能正确研判处置当下的事情。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反身研究曾发生的事情,分析发现事情变易的规律,依据发现的规律,能正确处置当下以及未来的事情,这是圣人的意愿,不可以不去觉察。

这段话说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智慧。

社会发展、自然变迁都会有一些规律在作用,这些规律从古代一直到现在,乃至于到未来,都在不停的作用着,所以当遇到不能处理,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看看曾经的事例,学学古人的智慧,或许能获得启发而有所领悟。

研究古代的事例,学习古人的智慧,进而掌握观往可通达、验来而不失、知古能察今、知此以知彼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明了显现的,总是隐藏在繁杂事情的背后,无形无色无声,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就如同阴阳之大道,藏于纷繁物象之后,以变换四季、荣枯万物。

现在再来说“大化”,大化后缀一“者”字,可以理解为具备大智慧而教化众生的圣人,这种圣人虽然教化众生,但是众生不觉受其教化,正如最高明的医生,治病于未发生时,故病者不觉受其医而病愈,所以众生感觉不到这种圣人,故说其于无形俱生。

也可理解为大智、大道本身。

大智无智,大道无形,然而能教化众生、化育万物,故为“大化”。

“观往”可以理解为“观察以往”,“验来”也可以理解为“预验未来”,但是这样理解不全面,“观往”还包含着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就是你能“观往”,“观察以往”的事情,你能理解、明了、清楚以往的事情,就是说,你“观往”起码也要观的明白。

验来,验是验证,有验证必有预测,未来的事情能验证预测,那就需要你的预测、计划是正确的,而预言准确和计划无误都是需要大智慧,所以“验来”,必须首先你能“验来”,具备“验来”的智慧。

同样“知古”“知今”也是这样,不是你知道古代的一两件事情就是“知古”,不是你知道现在事情的过程就是“知今”。

“知古”不仅要知道古代的事情,更要知道事情背后的规律,“知今”不仅要知道事情发展的过程,更要知道事情发展的趋势以及变化的方向。

“知此”、“知彼”类同,不仅指你要做做这个事情,还要指你具备做这个事情的智慧。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身能够明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回过身来又能够预测检验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反以知古,复以知来”,反身能知道清楚古代的事情,回过神来又能知道清楚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反身能够知道了解彼方,回过身来又能知道了解此方。

古代拥有大智慧教化众生的圣人,存在的时候如同无形。

这样的圣人,反身能够明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回过身来又能够预测检验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反身能知道清楚古代的事情,回过神来又能知道清楚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反身能够知道了解彼方,回过身来又能知道了解此方。

研判虚实处置事情的道理,不吻合当下发生的情况,就要反身从古人智慧中寻求,反身观往而触类旁通,回身处置当下而无误,这是圣人的意愿,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是言语,即说话的内容,辞是辞色,即说话的语气语调。

“因其言,听其辞”,意思是顺着他说话的意思,认真听他说话时的语调语气。

“言有不合者”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对方言语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对方的言语跟自己的预测有不一致的地方,“反而求之”,也可做两种解释,第一是反诘诱导对方,或者是反复诱使求证,第二是反身观察他之前的作为,或者是回身跳出他的言语,察看他所处的环境或者事情,都可作为“反而求之”的解释。

“其应必出”,这里关键是“应”字的解释。

应,是应对、应答、回应,反诘诱导、反复求证、反身观察都是因为其言语与事实或者预测不相符,所以才去有这些行为,而“应”就是这些行为的目标,就是为什么“言有不合”,“其应必出”就是必定能够得到回应,得出“言有不合”的的原因、事实。

别人说话,是动,自己静默,属静,顺着他的语言,听他讲话。

言语中有矛盾的,反复以求证,必有回应。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罝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

常持其纲驱之。

“象”,说话时,言语中都会有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语气语调或者用词,意思、内容、语气、语调、用词就是言语的“象”。

“比”,对于事情的论述因人而异,即使对同一件事情,因为阅历和侧重点不同,表述也会有不同,或者指言说的事情,跟自己的预想有出入,又或者跟事实不一致。

“比”是言说的事情之间的比较,或者言说的事情,与预想和事实之间的比较。

是言语就会有“象”,是事情就可以有“比”,听察其言语的“象”,“比”其言说的事,而后观察他下一步的行动,“象”和“比”只是了解事实的手段,得了解事实之后,接着观察其接下来的打算。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以没有言语的方式,却能获得真实情况,没有说话,却能获得“说话”的效果,故能以“无形求有声”。

“钓语”,通过设语言之“网”,诱使对方说出吻合“实情”之语,进而得到对方真实的情况。

钓语是言语中设网以钓吻合事情之“语”。

“会”,是会合,“张”,是张开。

了解其言语的“象”,“比”其所表达的事情,己方便会有许多的预测,以及多种应对的方案,每一种预测及应对方案就如等鱼上钩的网,如果“其次”与己方某种预想吻合,就等于“钓鱼”成功,也即是“其次”与己方预测“会合”。

“多张其会而司之”,多张开设置一些“网”,等着“其次”来“会合”。

“网”指在语言交流中自己的各种设想和预测,或者说沟通中所设置的各种陷阱,一旦对方言语中达成自己的设想、预测,或者掉进自己所设的语言陷阱,即使钓语入网。

这整段话的意思是,听其所言之“象”,“比”其所说之事,以了解真实的情况,如果通过“听其言”和“比其事”,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就需言语诱使引导其说出实情,或者说自己言语中暗伏几种假设,如果“假设”一旦与其事吻合,那么真实的情况就会暴露出来。

或者说其表达的目的和意思于自己不合或不利,那么就需要诱使引导其向己方靠近或发展。

言语会有形象,事情能有比较,听其言“象”、察其事“比”以了解真实,而后观察其接下来的行动。

“象”者,像类其事情,“比”者,比较其言辞。

以无形之观察,求有声方能达成的结果,“张网”钓语,如果“语”能合事,就得到真实情况了。

就好比张网捕猎野兽,多设置几张网,等着其来会合进网,如果方法适合其事情,那么“真实”自会暴漏,这就是钓人之网。

常持其网驱之。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常持其网驱之”,持有这样的网,并常常驱使使用它。

“常持其纲驱之”,这句话要表述的就不仅是“张其会而司之”了,而是要通过手段堵截诱使,使事情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或是向自己的预想发展。

“其言无比”,言语无比,因为言语无物,就是虽然一直在说话,却没有透漏出什么有用的内容,始终没有表达出真实的情况,对己方也就无所谓研判和比类了,故而说“其言无比”,既是“其言无象而无所比”。

语言对话的目的在于了解真实和对方意图,但是对方一直回避打太极,词语不涉及关键的东西,那么遇到这么的情况,那就需要改变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故“乃为之变”。

“以象动之”,“象”是言语的语气、语调、用词、脸色共同勾略的,甚至包含言语中所论述的事或意图,当原有言论的“象”不能有作用,就需要另起炉灶,重新设立言语的“象”刺激对方;“以报其心”,让这种新建立的“象”深入到对方心里以使其激动;“见其情”,从而让其显露真实的情感或事情真实的情况,“随而牧之”,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引导和控制。

报,奏报,报告,使对方知道信息。

报其心,就是奏报其心,让心知道新的“象”并产生回应,这种回应或是表情显露在言语脸色上,或者是将真实的情况表达出来。

牧,是统治、主管、管理,其本质就是自己能够控制,在言语中最有效的控制就是能够随自己意愿去引导对方,所以在这里“牧”解释为“引导”更为贴切。

“己反往,彼复来”,是指言语往来过程中的反复较量,“自己反过去,对方复过来”。

“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听其言“象”、察其事“比”,因而判断对方的真实和意图,并依此确立己方行为措施的根本基础。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重、袭、反、复等是在与对方言语较量时所采取的方法,意为重复、突袭、反诘、复回,如此其言辞必能“象”“比”其事,进而能够获得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任何真实的事情或者意图,都能在反复的言语较量中透出端倪,故而“万事不失其辞”。

常持有其网并且常驱使应用。

其言语无象而无所比,就改变策略方法。

以“象”刺激它,通达感动其心,以见其真实情况,随着自己意愿而引导控制。

自己反过去,对方复过来,言语中必有“象”“比”,依此确定根基。

在言语谈论中采取“重复、突袭、反诘、复回”等方法,万事都能从言辞中获得真实或迹象。

圣人以此诱导愚者、智者,所获得的“事”皆不用怀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反,与正、与顺相对,在这里指以与自己意图相反的思路去处置事情,如自己欲取得,反而先给予,自己欲获高贵而居,反而先卑下以侍,是谓以“反道”处事,听其言而反观其行,听其事而反观其境,是谓以“反道”听言。

“反听”之中的“听”,不是单纯的听而不讲,而是先听而后讲。

不知道对方的情况、意图、计划,当以倾听与观察为主,使对方多说多讲,如果对方寡言少讲,也要用尽办法刺激对方多言多讲,以期从对方讲谈中刺探出对方的情况、意图、计划。

未知或者欲知对方情况,当以观察倾听为主,在观察倾听时,能灵活运用“反道”以得真情实情,能灵活运用“反道”诱使引导,是谓善反听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