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互文性分析摘要:“互文性”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在文学和文化研究、翻译和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从而演变成一种重要理论。
互文性手段运用于演讲语篇中,有助于演讲目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互文性;语篇分析;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 kristeva)首先提出了“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1]。
自产生后,它在翻译以及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语篇语言学家将其引入语篇分析,认为每一个语篇都是对以前语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涉、互动看成语篇的基本构成因素。
一、理论回顾“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本人很重视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然而一旦到分析语篇的时候,索氏总是倾向于把语篇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认为索绪尔关于语言言语的区分很明显忽视了社会,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对话理论。
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综合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巴赫金的文学理论,克里斯蒂娃首先在“the bounded text”一文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她指出[2],一个语篇的产生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语篇基础之上的,一个语篇并不是作者对自己原创思想的写照而是对先前存在的语篇的编辑和整理。
这样一来,每个语篇都存在于与其他语篇的关系中,所有语篇都是由其他语篇构成的;一个语篇的意义与其说是由其作者构造的不如说是由其互文性构建的。
互文理论提出后,罗兰·巴特,布鲁姆、德里达、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至于互文性的分类,本文采取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框架—明示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uality)和建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uality)[3]。
前者是指特定的其他文本公开地被利用到一个文本之中,如有引号、明确标示或暗示的(包括引用,模仿用典等);后者则指按照各种体裁或语篇类型来建构一个文本(包括语域、体裁、风格等)。
本文使用赵军(2008)的框架,如下:二、语篇背景按照美国惯例,每年年初,现任总统都要在国会做年度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名非洲裔黑人总统,从参政开始,他就以睿智的反应,激情的演讲,和蔼可亲的态度赢得了广大美国选民的好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天生演说家。
本文的演讲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任内的第三篇国情咨文。
三、明示互文性的作用这篇国情咨文主要使用了指示(reference)、引用(quotation)、用典(allusion)等。
(一)指示:最为常见的互文性手段之一,一般是语篇生成者为了使语篇易懂且具有说服力使用的方法。
1.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when another generation of heroes returned home from combat,they built the strongest economy and middle class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my grandfather,a veteran of patton’s army,got the chance to go to college on the gi bill.my grandmother,who worked on a bomber assembly line,was part of a workforce that turned out the best products on earth.上面例子中,奥巴马总统提及“二战后美国重建“,“自己的祖父祖母”,对象涉及过去的经历,特殊人物等。
二战后美国经济等方面的重建成功,以及奥巴马祖父祖母在美国诺言的信念下努力工作的事迹无疑是对美国民众的一个极大激励。
2.in the last 22 months,businesses have created more than3 million st year,they created the most jobs since 2005.american manufacturers are hiring again,creating job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late 1990s.together,we’ve agreed to cut the deficit by more than 2 trillion.3.today,general motors is back on top as the world’s no.1 automaker.chrysler has grown faster in the u.s.than any major car company.例2中,奥巴马当政期间就业和财政赤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提及,并且辅以具体的数字加以证明。
在例3中奥巴马又提到“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等大公司及他们所获得的荣誉以成就。
这些指示现象宣传了奥巴马的政绩。
(二)引用包括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同时也有引用自己的话和他人的话之分。
4.today,it’s hiring workers like bryan,who said,”i’m proud to be working in the industry of the future.”5.one of the young men involved in the raid later told me that he didn’t deserve credit for the mission.it only succeeded,he said,because every single member of that unit did their job - the pilot ...;the translator...;the troops ...;the seals ....例4是直接引用布莱恩的话,来说明发展清洁能源是国家的未来。
例5中是对一位参加突袭行动的年轻人的话语的间接引用,指出战争中的任何一项任务是大家团结一致完成的。
奥巴马旨在鼓励美国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参与美国各方面的建设。
(三)用典:用典的使用是为了使文章简单易懂,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
6.it means we should support everyone who’s willing to work;and every risk-taker and entrepreneur who aspires to become the next steve jobs.国情咨文的对象是美国国会和美国民众,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到史蒂夫·乔布斯——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和前行政总裁。
篇章的接受者知识结构中储存着这类信息,了解演讲者的典故,从而形成互文连接。
四、建构互文性作用对于建构互文性来说,这篇国情咨文主要使用了功能互文性(functional intertextuality)、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修辞互文性(rhetorical intertextuality)等。
(一)功能互文性:奥巴马的这次演讲在目的上和历年国情咨文一样,主要是:1)向议会和美国大众报告上一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来年的计划;2)宣传总统的提议以争取议会的通过和大众的认可和支持;3)激励大众,鼓励大众响应总统的号召。
(二)体裁互文性:体裁互文性指的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辛斌,2002)。
奥巴马的这篇国情咨文里描写,记叙,宣传等元素混合交融,共同促进交际目的实现。
奥巴马在回顾发展时,肯定方面的引用比消极方面多,在描述国情时加入了宣传元素。
同时,演讲中记叙了普通人的故事,这些记叙元素使演讲更加人性化,更能使听众信服。
(三)修辞互文性:指修辞手法的使用,国情咨文中通常大量使用排比,增加文章的气势。
7.that’s why my education reform offers more competition,and more control for schools and states.that’s why we’re getting rid of regulations that don’t work.that’s why ourhealth care law relies on a reformed private market,not a government program.五、结语互文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的联系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王燕星,2006)。
在2012年的这篇国情咨文里,奥巴马巧妙地运用互文性手段,调动听众大脑里面的知识储存,从而引起注意,加深印象,实现了国情咨文宣传、劝服、激励等交际目的;而且各种互文手段的运用使整个演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政治说理和情感沟通并存,是一次极具个人魅力和美学效果的演讲。
参考文献:[1] kristcva,j.the kristeva reader[c].oxford blackwel1,1986.[2] 吕行.互文性理论研究浅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9):46-49.[3]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06.[4] 赵军.语用学论文摘要的互文分析[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14.[5]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15—21.[6] 王燕星.浅析互文在广告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专刊):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