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影响东沟中心小学徐太松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精华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学说,早已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局限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她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孔子为集大成者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在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表述历来一直为中国教师所信奉,并在职业中认真践行。
一、指导教师如何做人。
(一)要正直磊落。
俗话说得好,要想成为师,首先得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从事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是生存的根本。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正直磊落,才能生存;当然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只是侥幸避祸而己。
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谈到交友时,他说要交正直的朋友,即“友直、友谅、友多囿。
”孔子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直伴随了孔子光辉的一生。
是的,只有学会了做个正直磊落的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指“爱人”。
孔子提倡怒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基本要求。
我校四(3)班有一个调皮大王叶帅,平时调皮捣蛋总是喜欢恶作剧,经常还会欺负欺负同学。
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变了。
课间和同学玩闹发生了点小口角,他会跑过来说:“杨老师,谁谁谁骂我,说我是猪。
”“谁谁谁有讽刺我,说我是皮大王。
”有的时候和同学发生点肢体摩擦,他又跑过来,十分委屈地说:“杨老师,谁谁谁欺负我,右胳膊撞我。
”要是有人借了他的东西没有及时还,他又过来,理直气壮的对我说:“老师,他把我借给他的东西弄丢了!”更多的时候,他就充当起小间谍,跑到我这里神秘的对我说:“老师,我看见谁谁谁上课有小动作。
”……刚开始的时候,杨老师还很认真的处理这些“状子”,后来他就变本加厉,每天以告状为乐。
这就让我烦不胜烦,不得已把他叫到了教室后边站好,以示警告。
但是能看到在孩子眼中看到了委屈。
这时候杨老师忽然想起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的好“大人不计小人过”,毕竟他们还都是孩子,不能跟学生们一般见识,要怀揣仁爱之心,作出判断。
即使学生是为了一点小事,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心平气和地说,绝对不能采取让学生罚站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不能把问题处理好,相反更是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要注重修养。
《论语?学而》中有言,“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即自觉地反省,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以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
孔子的学生曾子还提出了修养的全面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些都是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及全面的发展观,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充分强调了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全面性,它甚至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做人格言。
二、指导教师如何为师。
(一)要具备多种才能,树立终身学习信念。
何以为师?学高为师也。
古往今来,有学识是对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孔子说:“君子不器”,不能只具备一种才能,而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同样,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具备多种才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一专多能”已成为当代衡量一个教师成长的尺子。
教育教学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故而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孔子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任务,他自己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还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描述自己终身学习的经历,作为提倡说明。
(二)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不要有架子,但要有教师的样子,在语言、行为、容貌等方面要有规范。
教师只有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才能让学生、家长尊敬、信任、才有亲和力。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以,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统帅,自身要端正,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应付了事。
他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也礼,则民易使也。
”这些同样适用于师生之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为师无小事,人人要有敬畏之心,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三)要爱岗敬业。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在位不懈怠,做事不松弛,强调我们要有敬业精神。
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
”都是要人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思虑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
”只要努力是“行行出状元。
”孔子还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他认为没有一定的敬业精神和勤奋专一的态度,是连巫医都做不了的。
他还把这些人称为”鄙夫”。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用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工作。
要“敬事而信。
”我校积极推行儒学文化,教师从儒学中悟出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
三、指导教师的业务。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他是古代教育法则的集大成者。
在他长达4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出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至今还在指导着教师的教学。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孔子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历史发展到当代,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早已不是由教育个人选择的问题了。
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自不同阶层,成份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一视同仁,甚至更应该多关心那些家境贫寒,素质低下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两年多前,一年级新生中出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孩子——男生唐杰,父母双职工,与爹爹奶奶同住,奶奶很早便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常自己在一边嘀嘀咕咕,对大人的指令置若罔闻,且反应明显慢于同龄孩子,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曾提醒孩子的父母及早带他就诊,但被忽略,或是刻意回避这个不容乐观的事实。
唐杰入学后的表现更是令人堪忧,他存在明显的思维异常和理解力偏差,前一分钟教会的生字、算题,后一分钟便忘得一干二净;他随心所欲地穿梭在教室里、校园中,并曾试图中途离校,被及时制止。
家长老师倍感焦虑!两年多来,最能量化的衡量标准便是每次的测试成绩,尽管陈佐兰老师总是把他拉在身边不厌其烦地辅导讲解,他的成绩仍然是个位数常有之、二三十分不稀奇、偶尔能到及格线。
原可以达到全年级第一的班级平均分,因他只能退居倒数第二。
家长急、老师更急,在多次的家访、沟通后,分析了具体情况后,陈老师说:“说实话,小孩对我的工作成绩造成影响是有限的几年,但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无限的,他的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有多痛苦啊!年龄一点点大起来,以后他怎么办呢?我还是要对他多尽点心、在小学阶段尽量帮助他把各种状况得到一点改善!既然他的特质与众不同,那我们就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关爱他吧。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法。
因材施教是世界各国普遍肯定的教学原则,而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
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法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孔子还在《论语》中具体生动地向我们呈现了“因材施教法”的操作过程,指导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品性,素质修养等情况给予不同的对待,使教学成为培养人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五(2)有个学生叫朱权。
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唐玉会老师找他谈话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此时老师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于是老师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心中非常依恋妈妈,但爸爸妈妈都不在他的身边,由爷爷奶奶带着生活。
唐老师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
于是,老师跟他要了他妈妈的电话,开始从他妈妈那里开始做工作,这一举措引起了他妈妈的高度重视,开始按老师的要求经常跟孩子通电话多关心孩子,一放假就带孩子在身边,多跟孩子交谈等。
就是因为能够争取到他妈妈的极力配合,他们俩双管齐下。
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有一点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
并及时告诉他妈妈,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和妈妈都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唐老师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给他补习功课,并鼓励他积极上进,还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
在同学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步。
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此,老师会心地笑了。
后来,有一次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和同学都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你们吗?”老师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
真替你高兴。
”通过这位学生的教育,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正在创造性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三)“学思并重”等治学方法。
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
”他强调,“温故而知新,”他也提倡人们相互启发,相互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还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如“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