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

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

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

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

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

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

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

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

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

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

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

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

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

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

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所谓“猛”,即最严刑酷法,不惜民残的。

“宽猛相济”,亦可谓德法互补、礼刑结合,这种传统的影响也很大,以后儒法结合即源于此。

这种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始皇,依据法家学说,厉行法制,富国强兵,削除六国,建立起中央专制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颁布严厉的刑法,建立起绝对皇权。

西汉初年,鉴于秦法繁苛,以致很快灭亡的教训,曾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但仍坚持了秦朝的法制原则。

以后历代的儒法互补、儒法结合、外儒内法等,实际上都是“宽猛相济”,“霸王道杂之”,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基本传统。

正是由于这种专制的长久性和固有性,使得我们很容易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响,如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以权代法、权大于法、贪污腐败等种种现象也就顺理成章。

2、儒家思想长久的文化专制氛围,对当代社会思想的束缚不可低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传统也是相当长久的。

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竞说,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影响吸收,但是仍然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如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和孟子的“辟杨墨”即是。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废封建改郡县制,是个进步。

但是他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成为文化专制主义的开端。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坑”与“尊”正相反,但君主统治的文化专制则是一样的。

从汉代起,历代王朝实行的多是儒法结合,或曰“外儒内法”、“霸王杂之”,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儒释道结合,但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高高在上。

儒家被视为官学,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八股教条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最为严重的还有文字狱,统治者可以从奏议文书乃至诗词、书信中寻找某些词句任意歪曲,制造冤狱,杀头或流放。

从秦始皇“焚书坑懦”开始,到以后的历朝历代文字狱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

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所经历的屈辱无不是这种专制思想束缚的结果。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为摆脱外国列强压迫和国内专制统治,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斗争,同时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民主民权、自由平等、进化论、人权说,进行过变法,发动过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宣布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但是并未能改变专制统治,专制主义和专制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情宣扬民主和科学,宣传人格独立、人权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猛烈进攻,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解放,发现自我,追求真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出路。

但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这个启蒙运动未能彻底进行下去。

毛泽东就曾说过,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立下了伟大的功绩,但是,那时还只是开始。

要使全国人民完全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还须费很大的力气,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时曾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力的各种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

他还谈到,在我们党政机关存在的特权、家长制、官僚主义、以权代法、贪污腐败等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所以,他提出肃清封建主义传统影响,“解放思想”,“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逐步贯彻实行。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承,除去糟粕外,仍有许多精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我认为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

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些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

这三组关系是: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1、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人品。

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

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

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平等无差别,即没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这些论述对后世深远影响。

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侍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价值。

2、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

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

苟子论述人类合群的必要性时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所以能群,在于有职分与道义;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

苟子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要得当,这就为妥善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休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的依据。

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

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我具立,人我具达,也即是人人和谐。

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别。

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

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

”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

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

也即以礼待人,尊敬他人。

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

儒家以“和”为价值的中心原则,“以他平他谓之和”,“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联系、会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此外“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公正是对待他人应有的规范。

“信”则是诚实、信用、守信。

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

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3、关于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

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捍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