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大学
建筑技术专题(二)课程作业题目:读书笔记—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学院名称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学班
学生姓名xxx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2 年 11 月 7日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的,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这是一次完整的实验。
我想五散房最能体现的东西就在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
在五散房建造之前的两年里,王澍老师做的比较多的是回收建造。
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工作很朴素,做不了复杂的东西,因此想重新开始另外一条建筑学的道路。
五散房就是在周边拆除回来的旧砖瓦的碎片,用极精致的方式堆砌起来。
同时还做了一个尝试,把它和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做在一起。
宁波五散房是中国建筑师王澍、陆文宇的作品。
五处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
小画廊背丘面湖,曲线“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一个茶室采用三合院形态,6米高院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另一个茶室,屋面是钢骨透明玻璃构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随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出人意料。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视觉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
但却是王澍老师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小实验。
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
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设计“五散房”,当初出于3种考虑。
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
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这些小实验后来在象山校区二期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王澍在进行象山美院二期工程前进行的建筑实验,五散房其实就是之后象山美院被大量复制的建筑形式的五种母题,王澍习惯在大规模项目开始前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在五散房中,他的形式语汇进一步丰富起来,建造技术也逐渐成熟,特别是王澍在这段时间内已经掌握了“瓦爿墙”的施工技术,而对瓦片的使用也更加纯熟。
这几个房子在鄞州公园内尺度是相当舒服的。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
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
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
展示场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性地域文化
的现代建筑。
--下图为钢筋条做的垂帘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当然,是用
极精致的方式
这里整个外墙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种墙体。
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的墙体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
五散房可以说是宁波博物馆的完美实验,而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唯一的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为主,具有地域特点的综合性博物馆。
传统的瓦爿墙作为建筑外墙,墙体自身厚度至少在240mm 以上,但五散房的瓦爿墙从建筑功能上来说更侧重于它独特的装饰效果,厚度尽可能小,加上瓦爿墙本身的构成材料比较松散,仅靠瓦爿墙自身远不能满足建筑安全、防水、保温隔热节能的使用功能要求。
这些功能的完全满足还需要有其它构件来共同实现,并且这些构件从功能上和构造上都能与瓦爿墙结合完好,这是五散房瓦爿墙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瓦爿墙衬墙概念的引入是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的核心。
五散房瓦爿墙由4 个构造层组成( 见图2) ,由外到内分别是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造空腔、内隔墙,其中15cm 厚钢筋混凝土瓦爿墙衬墙既是外墙受
力的主要构件,又是外墙防水的主要构造;构造空腔与楼地面交界处设有防水构造层和明沟排水系统。
瓦爿墙与瓦爿墙衬墙用拉接筋和托梁紧密
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瓦爿墙是防水的第1 道关口,瓦爿墙衬墙是
防水的第2 道关口,也是关键的一道,瓦爿
墙衬墙与内隔墙间的构造空腔是防水的最
后一道关口,通过这样的构造设计彻底把雨
水挡在室外,并且构造空腔还是部分室内管
线的主要通道;由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
造空腔、内隔墙组成的封闭体系,使建筑具
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瓦爿墙墙体砌块材料本身抗压强度较差,砌块材料长短、厚薄不一,砌块与砌块之间的黏结强度低,墙体的整体抗压强度和稳定性差。
根据对现存瓦爿墙的调查结果,单片瓦爿墙的高度不宜超过4m。
但宁波博物馆瓦爿墙高度都在3m 以上,最高达到20m 以上。
要满足这个要求必须寻求一种既能把瓦爿墙从结构受力上分成高度不大于3m 独立区块又不破坏瓦爿墙整体效果的方案。
在对多种方案进行论证试验后,选择了从瓦爿墙衬墙附加出来的托梁结构体系( 见图3 )。
这种体系把瓦爿墙沿高度方向每隔3 ~4m 用托梁分隔开来。
托梁又分为明托梁和暗托梁,明、暗托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交替出现。
明托梁部分与瓦爿墙同宽(180mm 宽)
外露面按斩假石面处理;暗托梁部分比瓦爿
墙窄6cm(120mm 宽) ,内凹部位用瓦爿
砌筑。
从外立面看,设有暗托梁的部位外观
与周边瓦爿墙相同。
为增强瓦爿墙与衬墙连
接,在衬墙预埋镀锌拉接筋( 以600mm ×
600mm 间距分布) 和瓦爿墙拉接,并且瓦
爿墙与衬墙间留有60mm 宽的间缝做二次
灌浆处理,增加了瓦爿墙的稳定性和整体
性。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
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
影随风移动,并且尝试了不同的建造方法
和建筑类型,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建
造方法。
图为室内和不规则窗的开启。
宁波五散房—管理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
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立面运
用混凝土格栅,表现出了传统建筑的新思
维。
岁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
观,以及砖的排列等等都传达了建造的匠
心。
不难发现,在五散房这个建造实验当中,王澍对青砖瓦这种材料情有独钟,不仅因为瓦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还在于它也是建筑中最本质的建构成分,砖的砌筑采用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并和现代混凝土技术相结合,也更明显的体现出人类居住文化的特质,再三的使用青砖瓦表明王澍对这种姿态的认同和执着,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青砖瓦如何与新建筑相融合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的问题,如果一座建筑,从建成那一刻起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样的建筑是不是更有文化内涵呢?
总的来说,重返自然之道,这条道路王澍老师是走成功了,在我看来,王澍老师回收建造不仅是材料,而是匠意、时间和回忆。
用旧的材料结合现代的技术,很好延续原有地方文化的同时,又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