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

(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

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体会蝗虫的外骨骼。

(2)数一数蝗虫身体胸、腹各有多少个体节?
(3)观察蝗虫和虾的足、触角的分节情况和蝗虫翅的特点?
引导学生体会各部分分节情况和翅的特点。

(4)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与数量?
2、展示蝗虫意图,探究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5分钟)
(1)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引导学生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结构和名称。

(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蝗虫的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均分节。

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蝗虫有前翅和后翅各一对。

前翅革质、狭长,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翔。

蝗虫的触角是感觉器官,分节,具有灵敏的嗅觉和触觉作用。

蝗虫的足、翅和触觉的特点,有利于觅食、避敌、觅偶、寻找栖息地等,可以扩大其分布和生活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3)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得出: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探究活动三:探究蝗虫气门的作用?(3分钟)
①寓言激趣:鲫鱼遇到蝗虫,嘲笑蝗虫是“旱鸭子”,说:“你敢把头埋在水里1小时吗?”蝗虫满不在乎的说:“敢!但你敢在岸上呆1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就憋死啦!”聪明
的你猜测一下打赌的结果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观察
一个小实验。

②演示实验:两支装相同满水的试管A B,将一只蝗虫的头
部插入A试管中,将一只蝗虫的胸、腹部插入试管中,观察
现象。

通过这一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此结论可知打赌的结
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分析蝗虫呼吸的器官及分布,回忆气体进
出植物体的门户,从而类推气体进出蝗虫的门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蝗虫气门的位置和作用。

4、拓展:蝗灾(2分钟)
(1)观看视频:触目惊心的蝗灾。

(2)材料分析: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思考:①从结构特点看,蝗虫具备哪些特征适应在干旱的陆地生存?
②从环境角度看,为防止蝗灾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既巩固了难点: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又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蝗虫是我们熟悉的节肢动物,常见的节肢动物还有哪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四)由个体到一般,凝结规律。

(5分钟)
(1)展示图片
(2)引导学生描述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并分析节肢动物数量、种类多,分布广,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五)训练提升:(5分钟)
1、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

(1)节肢动物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躯体、足、触角均_______。

体表有__________,这些特征使他们运动更加_______。

_____________更加扩大。

(2)蝗虫的足、翅都长在____部,肌肉发达。

蝗虫有_____对足,其中_______发达,适于_______;有_____对翅,前翅坚硬,与_______功能有关。

后翅薄而宽大,适于_______。

(3)蝗虫体表有坚硬的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这是节肢动物适应_______生活的重要原因。

(4)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____,分布在_____部和_____部。

2、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 体表外有外骨骼
B. 身体分部
C.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 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3、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__试管中的蝗虫,
原因是蝗虫呼吸气体进出的门户位于部。

(2)蝗虫可以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其中重要一条是具备了
坚韧的__,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可以有效地防止
__。

(3)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用蚯蚓做实
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关键是它呼吸气体的部位是__;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常见动物,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呼吸结构是__;而哺乳动物则是用__进行呼吸。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重难点又联系了将要学到的内容。

(六)梳理内化,达标升华(5分钟)
【设计意图】巩固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知识,便于区分它们的异同;利用进化树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进化规律和进化顺序。

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梳理、归纳以求内化,并通过导学案进行达标训练,以求升华。

3、当堂达标(我能行):助学60-61页当堂达标题(独立完成)。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好“主角”角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相关技能。

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可以让教师将标准的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这节课通过分组演示实验:探究蝗虫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突破了难点。

列表对比六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利用进化树形式进行板书,让学生进行总结比较,初步感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和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