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影响及电解质
一、心电图改变
1、最早表现为T波高尖,升降支对称,基底变窄, 称帐篷状T波,QT间期缩短以Ⅱ、Ⅲ、V2、V3、 V5尤为明显。 2、QRS波群振幅降低,时间增宽。 3、ST段下移。 4、P波减小,甚至消失。窦室传导。 5、血钾极度增高时心室内传导非常缓慢。宽大QRS 波与T波融合成正弦波形。 6、可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 房内、房室、室内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室速, 心室自主心律,室颤,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胺碘酮对心脏的影响
1、QT间期延长:阻断钾离子外流(可 较基础延长30%。主要是T波延长)。 2、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禁用,否则有 可能导致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钙拮抗剂, 阻止钙离子从慢通道进入细胞内。作用于 结细胞动作电位0相,减慢窦房结,房室结 慢传导,使心率减慢。同时也能阻止心肌 细胞钙离子内流,致使心肌收缩减弱,因 此钙拮抗剂有负性肌力作用。此外,钙的 转运被阻滞,可引起冠脉扩张,加之心率 减慢,故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 心电图
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各种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脏的激动和传 导功能,尤以钾和钙的紊乱为甚。
高钾血症
钾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电解质之一。临床上 血钾对心脏的影响最为明显。正常情况下 体内98%的钾存在细胞内,细胞外液含钾极 微。一般血清钾浓度是反映细胞外钾浓度。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 浓度>5.5mmol/l时即为血钾过高,心电图可 出现反应。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主要电生理 作用是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和限制钙离 子内流。 1、阻断β受体作用:减慢心率和传导, 降低心脏收缩性和兴奋性,减轻心脏负担 及氧耗。此外有抗缺血作用。 2、阻断钙离子内流: β受体阻滞剂限 制钙内流。它有负性肌力作用。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 主要电生理特性是作用于动作电位2-3相。 阻断钾离子外流,使不应期及动作电位延 长。又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药物。除了Ⅲ 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兼有Ⅰ、Ⅳ类药物 特征。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用 于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低钾血症
当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为血钾 过低。细胞内外钾之比为30:1,血清钾稍 有减少,即可改变细胞内、外钾浓度梯度, 对心脏产生明显影响。
心电图改变
1、U波增高大于0.1mv,同导联U波超过T波 振幅。以Ⅱ、Ⅲ、V2、V3、V5尤为明显。 2、T波低平、平坦、倒置 3、ST段下移大于0.05mv 4、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早搏 尤其是室早,阵发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 性心动过速,室速。
洋地黄效应
一、洋地黄效应的心电图改变
应用治疗剂量的洋地黄后可引起心电图 QT间期缩短,ST-T改变,称为洋地黄效应。 正常时心室肌复极由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 进行。在洋地黄作用下,心内膜心肌复极 增快,在心电图上ST-T呈鱼钩样改变。
二、洋地黄中毒时的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是洋地黄中毒最常见,最早出 现的心律失常。占洋地黄中毒的50%左右。 可见单源性、多源性或多形性。
血钙过低
血清钙含量低于1.75mmol/l即为血钙过 低,低血钙时心肌动作电位2相延长。
心电图表现
1、ST段平直延长,无上下偏移。T波直立无 增宽现象。只有当血钙严重降低时T波才变 为平坦或倒置。 2、QT间期延长。
药物过量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某些药物可影响心肌的除极和复 极过程,而使心电图除极波和复极波发生 变化。如果剂量过大还可引起中毒反应。 产生一系列心电图改变,甚至造成严重后 果。这些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 时不易发现,而心电图上可能会较早的反 映出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资料。
2、室速:洋地黄中毒晚期表现。占洋地黄中 毒10%。可出现短暂性或持续性。入持续存 在易发生室颤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 60%-100%。
3、室性自主心律:临床上较少见。频率3040bpm或频率增快60-110bpm(也称加速性 室性自主心律) 4、心室颤动:多见于洋地黄静脉给药患者 5、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 阻滞、房性早搏、心房扑动、心房纤颤 6、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为洋地黄中毒常见表现之一 7、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 见的洋地黄中毒所引起心律失常,也是早 期表现 8、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
高钙血症
血清钙超过3mmol/l,即为血钙过高。或消失 2、QT间期缩短 3、严重高血钙时QRS波群时间、PR间期可延 长。有时伴有Ⅱ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 此,当需要钙静注治疗时,切忌注射过多 过快,以防止血清钙突然升高并出现意外。 甚至引起死亡。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 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 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 作用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主要阻断0相动作电位的快钠通道
ⅠA类:主要抑制异常的自律性,减慢传导作 用比延长不应期强。故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奎尼丁:对心脏毒性反应呈两种表现 1、毒性与剂量大小有关:QRS波增宽, 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速,窦房阻滞 甚至是窦性停搏。剂量越大其作用越明显。 2、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 室速,室颤或心室停搏而晕厥或猝死,即 所谓奎尼丁晕厥。其中最严重而常见的心 律失常是尖端扭转型室速
二、血清浓度高低与心电图改变在 多数情况下呈一定规律
血清钾超过5.5mmol/l将:T波高尖,QT可间歇缩 短 血清钾超过6.5mmol/l将:可有QRS波群增宽 血清钾超过7.0mmol/l将:P波振幅降低,P波时间、 P-R时间延长,ST段下移 血清钾超过8.5mmol/l将:P波消失,形成窦室节 律 血清钾超过10mmol/l将:QRS波群与T波融合成正 弦曲线,最后心脏停搏
异搏定 1、PR间期延长 2、严重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 3、负性肌力作用
さようなら!
ⅠC类:与ⅠA类药物共同点为抑制异常 自律性,延长不应期。不同点为不延长动 作电位时程。尚有β受体阻滞剂的效应。 心律平对心脏的影响: 1、窦性心律减慢,PR间期延长和QRS 波时间增宽。不过这些属药物电生理效应, 并非药物中毒表现。 2、严重毒性反应可导致窦房结功能抑 制及房室阻滞,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室速、 TdP、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