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四年级数学奥数班第十二次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二.教学目标
1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把握三角形的概念,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
称强化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
2演示准确画三角形高的步骤,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3通过图片展示,展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能正确的按不同方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及三角形分类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教案、三角板、直尺、纸条
六教学过程
1作业检查及讲解,对作业情况进行评比奖励
2 课程导入
提问“老师知道同学们生活中最擅长的就是观察了,那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你平时都注意到哪些东西是由三角形构成的呢?举手,老师将奖励答得最多的同学两张贴纸”展示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分享我在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3新课讲解
(1)理解三角形定义
如板书所示: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对比分析
未封闭未首尾依次相连在同一直线上
(2)三角形的性质
a高的画法:以量课桌为例,桌面到地面的距离叫做桌子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高就是地面平行的一边与顶点的垂直距离
做一做:任意在本子上画一三角形,做出它的一个高
b三角形稳定性
探究实验:准备一个四边形画框,用力拉动,画框变成平行四边形,(结论: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再在中间加一根木条,变成两个三角形,画框固定了(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c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案例观察:小明有三条路去学校,路线一:小明走中间一天直接到学校;路线二:小明从家先到邮局再去学校;路线三:小明从家先到商店,再去学校,请问那条最近?你知道为什么吗?(附板书)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实践验证:剪出长度分别为6、7、8 ;4、5、9;3、6、10cm的三组纸条,看看能否摆出完整的三角形?
(3)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度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按边长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性质,并且能够按照不同的方法对它进行分类,那么呢,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呀,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多观察,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呢,老师将请同学们给大家分享自己新的发现
八作业布置
P141赛点题库1、2
P149考点题库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