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框架
主要是四理论二机构在市场部分。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是货币供求理论和利率决定理论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
一.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起源、定义、本质、形式、职能
2. 国家货币制度定义、分类
3. 国际货币制度定义、分类
4. 我国的货币制度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二.信用
1.信用定义、工具、分类、作用
三利息与利率
1.利率定义、分类、作用、利率机制
2.我国利率制度介绍
3.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利率论流动性偏好理论IS-LM模型
4.利率的风险结构(税收、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市场分割、优先集聚地理论)
四.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定义、分类、工具、功能
2.货币市场及其工具短期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回购市场、国库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 CD 市场
3.资本市场及其工具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
4.衍生金融工具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利率上下限票据发行便利
五商业银行
1. 商业银行定义、分类、作用
2. 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
3.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
4.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5.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真实票据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主动购买法和潜力养成法)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缺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GSA GSL
6 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6C 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评级体系CAMEL
7. 比较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联系和不同
六.其他金融机构
重点掌握投资银行、证券投资基金
1. 投资银行的定义、主营业务
2.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分类、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3.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封闭型VS开放型公司型VS契约型
4. 特殊的投资基金品种ETF LOF 伞形基金基金中的基金
七.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定义、形成的原因、分类、职能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分析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业务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八.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定义、货币需求函数
2.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交易方程式现金余额方程式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九.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定义
2.货币供给的方程式 2个重要概念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3.货币供给的主体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存款货币
4.货币乘数模型的分析分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公众是如何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
5.通过Ms=m*B=(1+k)/rd+e+t*rt+k *(C+R) 以及Ms=m*B=m*(D+R)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分析双顺差下外汇占款中央银行的冲销干预
6.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之争
十.货币政策理论
1.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特点、货币政策分类(一般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弗里德曼、托宾、财富效应)
3.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因素(经济形势、货币流通速度、理性预期、国际投机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时滞)
4.货币中性与非中性之争结合AD-AS模型分析
十一.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理论
1. 失业定义分类及原因重要概念自然失业率
2. 解决失业的政策措施
摩擦性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工人提供信息
需求不足型失业——需求管理政策
结构性失业——供给政策(人力资本政策)培训劳动力
自愿失业——降低社会保障幅度降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反周期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3. 失业的损失重要概念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理论
1. 通货膨胀定义、衡量指数指数优劣评价
2. 通货膨胀分类按原因分按是否被预期到分按引起价格上涨幅度分按市场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按对所有商品价格影响区分
3. 通货膨胀的成因重点画图讲解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区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三阶段论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资推动利润推进进口成本推动)
混合型通货膨胀(工资价格螺旋)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需求移动论不平衡增长模型工资效率论相对劳动供给理论信息不对称和菜单成本论)
4.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产出效应收入再分配
描述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理论——菲利普斯曲线
1. 简单菲利普斯曲线
2. 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种曲线的经济含义和对应的政策建议
十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进行着他们的金融体制改革前者称之为金融创新后者由于固有的金融抑制战略导致经济停滞于是也在大规模的推进金融深化成败参半
金融创新理论
1. 金融创新的定义、原因、表现、类型、后果了解金融创新理论
2. 金融抑制的定义、原因、表现、手段、后果
3. 金融深化的定义、原因、表现、手段、后果了解金融深化理论
第四题:简答题(每题6分)
1、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2、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5、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行了哪些改革?
6、货币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7、金融市场有哪些功能。
8、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9、为什么货币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货币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10、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11、中央银行有哪些主要业务?
12、什么是货币乘数?简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13、影响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15、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类型?
16、如何理解银行是货币供给的主体?
17、费雪的现金交易说与剑桥的现金余额说区别何在?
18、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9、简述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20、简述货币市场的特点。
21、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有哪些?
22、简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23、如何理解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
24、金融资产有哪些特征?
25、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6、简述消费信用的特点与作用。
27、简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
28、简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特点。
29、简述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含义。
30、简述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六题:论述题(15分)
1、试述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中央银行运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调节?
3、试述信用基本要素的基础作用。
4、试述金融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5、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和手段有哪些?
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信用行为发生过程一般需要有五个要素:
1、信用主体
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有行为的主体,即行为双方当事人,其中转移资产、服务的一方为授信人,而接受的一方则为受信人。
授信人通过授信取得一定的权利,即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信人收回一定量货币和其它资产与服务的权利,而受信人则有偿还的义务。
在有关商品或货币的信用交易过程中,信用主体常常既是授信人又是受信人;而在信用贷款中,授信人和受信人则是分离的、不统一的。
2、信用客体
信用作为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必定有被交易的对象,即信用客体。
这种被交易的对象就是授信方的资产,它可以是有形的(如以商品或货币形式存在),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以服务形式存在)。
没有这种信用客体,就不会产生经济交易,因而不会有信用行为的发生。
3、信用内容
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的承诺为保证取得信用,因此,在信用交易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授信人取得一种权利(债权),受信人承担一种义务(债务),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信用,所以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信用的内容,是信用的基本要素之一。
4、信用流通的工具
授信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需要表现在一定的载体上(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这种载体被称为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流通工具是信用关系的载体,没有载体,信用关系无所依附。
作为载体的信用流通工具,一般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1 )返还性。
商业票据和债券等信用工具,一般都载明债务的偿还期限,债权人或授信人可以按信用工具上所记载的偿还期限按时收回其债权金额。
(2 )可转让性,即流动性。
是指信用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对于信用工具的所有者来说,可以随时将持有的信用工具卖出而获得现金,收回其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
(3 )收益性。
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其持有者带来收益。
5、时间间隔
信用行为与其它交易行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下进行的,没有时间间隔,信用就没有栖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