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2011年期末复习1、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及其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领域)2、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3、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4、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1)发端于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
他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
因之,裴斯泰洛齐可以称为语文学科教学法的创始人。
(教师讲习所又附设“练习学校”)(2)中国的师范教育。
从1897年的南洋公学首开“教授法” 课程,讲授“各科教授之次序法则”算起,可视为本学科设科之始。
语文教学法在我国才有109年的历史。
根据周庆元先生的观点,我们把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教授法”和“名科教授法”(二)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和“小学各科教材研究”(三)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中国语文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 “中国语言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四)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教材教法研究(“语文教学法”或称“语文教材教法”),将“教学沦”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个二级学科,“语文教学论”还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5、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6、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最早得到实施名称变易:1934年,国文1938年,国语1952年,语文1954年,语言1963年,语文7、语文教材百年发展概况一、近代1、晚清教科书名称的由来我国最早的语文教科书2、20世纪初期语文独立设科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学国文教科书3、民国初年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学国文教科书二、现代1、五四、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中小学国语教科书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新学制语文教材2、20世纪30年代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科书《国文百八课》国定本语文教科书3、20世纪40年代中小学修正国语、国文课程标准部编语文教科书“文”“白”教材的处理4、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从苏区到解放区的语文教材概况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三、当代文学课本和汉字课本重新编写语文课本(极左)十年之课本基层学校自编(文革)新编全日制语文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8、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教学方法: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2、阅读教学:A、熟读,精思,博览 B、评点发3、写作教学: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手9、古代语文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古文教育的读本主要有三种:《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
这些读物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当时的伦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语文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文章选本就选文的标准和范围——都重视选用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
2.课外读物值得一提的是备学生浏览涉猎的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课外阅读书。
清代中叶,钱树棠、雷琳、钱树立合编了一种书,叫作《经余必读》。
凡例里说:凡童子束发受书,读《四书》经传后,即可以是编循诵,故概加句读,其文义奥质者,略有笺释,使人一目了然,其易晓者则从其略。
在古代教育中也出现了“课外阅读”的读本。
从张志公先生的对古文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到古文教育所使用教材的一些特点。
一是教材并不固定,即使有很多选本,选择的权利也是在教师,所以每个学塾里的学生的所学是不同的;二是使用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和要求,掌握的标准都在教师手中;三是教育的主要材料是《四书》《五经》,其他材料只是识字工具或者过渡读物,是为进一步的读写训练服务的,而读写训练又是为达到仕途而服务的。
当时的情况是,很多孩子不能读书。
有些即使能读书,也只是在基本达到识字任务以后就结束了学习生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继续读下去。
对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张志公做了这样的总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教材的主线,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直至“五四”前期,“四书五经”是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利器”。
文选类教材,是为了便捷学生获取功名的一条路径。
当然也有极少数选本是为了学生自学编著的。
(二)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可见,读散文读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
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
“大致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有的还早些),进入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般的作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学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的知识。
”“读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10、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文道关系的变化;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1、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内容及方法内容:1、国统区语文教育,以读写为主要内容“三民主义”2、根据地语文教育,注重文学作品及普及文的教学3、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方法:重视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12、简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3、简析杜威主要教育思想杜威主要教育思想:“做中学”传统教育对儿童所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是着重为他们将来的需要做准备,而不是儿童现在生活所需要的。
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关于培养目标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进步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充分发展个性”的人,而不是要培养过多知识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思想,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重视开发智力和技能训练。
我认为,杜威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既要重视知识教育,也不能忽视个性的发展,既要注意对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也要注意对现在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他在这个方面所提出的观点,补救了传统教育关于培养目标思想的不足。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方面还有失偏颇。
14、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几个主要阶段的内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同文馆和洋务学堂,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国文”。
“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
2 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1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2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教育目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
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
(一) 国统区的语文教育1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2 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
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
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一) 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1 “语文”学科的命名2 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
3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
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