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明道德调查

网络文明道德调查

网络文明道德调查当今时代,互联网为人们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等提供了最高效最便捷的条件,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有的沉溺于聊天游戏,有的甚至在网上发布、传播、浏览各种虚假黄色反动的内容。

为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倡导文明上网,创造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我们大学生应该肩负起建设网络文明工程的重任。

我们在学生中发放了《网络道德调查问卷》共957份,回收902份,回收率92.9%。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62.9%,女生占35.7%。

其中大一学生占26.8%,大二占25.7%,大三占23.3%,大四占18.7%,研究生占3.9%。

调查表明,电脑、网络已经日趋在我校普及,并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作息习惯、学习方式、朋友交往、课外生活等方面。

然而,同学们在接触网络、了解网络、熟悉网络的过程中大都接触过不文明的现象,如漫骂、恐吓、欺诈等,也受过不文明(如色情、暴力、反动)网站信息的干扰。

同学们都认识到网络具有双面效应,而且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在同学们中间已经有很大体现。

大多数同学上网是为了聊天或大多数时间用来聊天,有些同学已经迷恋于网络或开始不能摆脱网络。

大多数人对网络整体现状表示不太满意,对于网络道德状况表示担忧,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文明用语、遵守法纪等社会公德,而这些优良品质也应该反映在网络中。

一、电脑、网络已经普及,并日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有39.7%的同学宿舍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21.6%的同学每周上网3~4次。

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

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

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

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

另外,大一的同学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加上学习压力不大,于是通过网络来达到娱乐目的的同学数量相当多。

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

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

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作为“单身贵族”,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

大四的同学,因为找工作的压力与繁忙,一些同学放弃了上网,但是也有一部分,由于已经找到工作或考研成功,从高压下解放出来,进入到了网络之中。

另外,研究生上网的数量很大,原因大致是使用计算机方便、时间充裕等。

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甚至每天都想摸摸计算机到网上转转的同学也为数不少。

网络使用的普及应该得到承认,也是值得学校欣慰的,充分说明了我校学生积极接受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具的心态,这一点值得肯定。

同时,大家至少在心理上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但是,对网络的实际应运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电脑、网络有效使用的情况并不乐观从理论上或者说从设想的角度看,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

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

78.9%的同学上网主要用于聊天,当然,电子邮件作为情感快速传递的一种工具,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网络最大的作用是资源共享,然而有60%以上的同学在谈到网络对个人最大的帮助时,没有选择学到知识或是了解新闻。

对网络最一般的也是最普遍的应运是对电子信箱的使用和上网方便于看时事新闻。

这是最基本的用途,应该是有益于学生的。

但是,往往发信与看新闻是附带的,因为经常泡在网上的,最大的网民,对网络的应用主要都在别的地方。

“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237名,竟有80%以上是因为沉湎于电脑娱乐与网络聊天、游戏;而同年,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5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

”真实而残酷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

网络游戏曾经是不少同学的宠物,有一批同学有规律甚至是有组织的上网玩游戏。

那时女生上网数量比较少,而且是在聊天还没有相对推广之前。

但是,现在说起OICQ,很少有同学不知道,它甚至已经成为大家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

打开各班在“中国人”等网站上的班级录几乎可以看到每个人的OICQ号。

聊天的风靡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

但是更应该看到,它对学生所造成的不利。

网上聊天的不负责任并由此引发出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同时又养成了觉得无趣但又放不下的“鸡肋”心理。

这对年轻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对学习的妨碍更不容忽视,一旦上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当前最流行、也是最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的网络使用方式,其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三、提倡网络文明是必要的,而且形势非常紧迫网络的应用还有其更为有害的方面。

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

有86.3%的同学承认遇到过不文明网站的信息,93.2%的同学曾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如漫骂、恐吓等)。

即使是学校里比较叫好的BBS,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仅有17.2%的同学认为互连网上发表的个人见解值得一看。

一些文章格调太低,社区语言低俗,而不健康的笑话和对骂更是各处可见,在BBS上也涉及到恶意制造传染病毒、剽窃他人网上成果和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

在对待网恋这一问题的观点上,计有63%左右的同学认为是填补个人空虚、玩一玩、欺骗对方。

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网络弥漫着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的情绪,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有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是势在必行或是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同学认为诚实、守信、文明用语、遵守法纪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网络道德,这说明了我们同学还是很有正义感的。

正视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努力积极的探寻解决方案。

四、网络文明建设建议1、在社会尤其是高校中,发起关于网络道德大讨论,提倡网络文明,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让人们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们真正认识、了解、懂得网络道德,提倡网上自律。

2、通过各种正面、反面实例,让人们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引起其在思想上对网络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系统的观念。

3、在高校中组织各种网络道德宣传活动,如征文大赛、辩论赛、专业知识大赛等,成立高校网络文明宣传协会等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4、向同学们多提供优秀的网站信息,如网址、内容简介等。

加大对高校的校园网络、宿舍电脑的管理工作。

5、应积极扶持各方面专家上网,由政府为专家提供上网设备等上网条件;专家定期作客聊天室,在聊天室与网友交流;为专家建立主页;设立专家求助信箱;开展专家辅导员活动,为网民提供咨询、辅导等。

6、加大政府尤其是一些掌握大量文化信息资源的单位网站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宝贵文献资源,形成一个主流的网上宣传群体。

五、总结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

如果悲观的看,首先不是如何引导同学利用网络来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而是首先抵制网络的诱惑。

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

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

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

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

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双刃剑”。

五、网络管理不力互联网的全球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

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

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

《刑法》和其它的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

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

就邯郸市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在大力呼吁加强网络管理法规建设。

调查表明,对现行网吧管理条例表示“满意”的占10%,有40%的学生认为现行网吧管理条例“还可以”。

有50%的学生认为我市的网吧安全措施“还可以”,48%的学生认为网吧安全措施“令人担忧”。

有72%的学生认为公安机关抓到一少年黑客(未满十八岁)的处理办法是“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网德教育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学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加大校内网站的灵活运作力度。

通过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

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加强社会公德和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网络文明,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