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等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教学重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教学难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

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西格蒙•弗洛伊德的个人介绍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1)无意识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可以通过对梦和口误的分析被发现;弗洛伊德将无意识部分称为(Id),它由利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两个相互对立的驱动力组成。

利比多代表着生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吃饭、呼吸、性以及其他身体需要的满足;塞纳托斯代表着死亡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纵火、自虐、攻击、谋杀等破坏性的东西。

无意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2)人格结构本我——类似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它指本能的冲动。

本我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如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时满足。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的,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生活的理想。

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心理性欲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似乎相信人类的成长终止于成年期的开始。

他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区别于其他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

这个功能建立于一个快乐中心之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

3、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贡献](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在西方,弗洛伊德有无意识领域的哥白尼或达尔文之称。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开辟了性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西方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局限](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忽略了心理因素的作用。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坚持还原论、等同论。

①单纯用物理学定律、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煞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在日呢的心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物的运动;②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企图用变态心理的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把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混为一谈。

(3)学说的生物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化倾向,提倡泛性论。

(4)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其概念和理论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纯粹的逻辑演绎,甚至简单地运用神话传说来证实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没有事实为根据,也无从加以客观的验证,故通常被称为心理玄学。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个人简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

也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同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许多基本的本能,这些本能是很重要的,本能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他还认为,人格的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

n主要著作:《童年与社会》、《青年人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同一性:少年和危机》、《甘地的真理:论不抵抗精神的来源》、《新同一性的因次》、《杰佛逊讲演集》、《生活史和历史的瞬间》等。

埃里克森的人格形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并在对其加以发展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

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成熟期。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从出生到晚年的毕生过程,个体出生后在与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一方面他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希望能从环境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就使得他在社会适应方面产?quot;发展危机"(develepmental crisis)的心理上的矛盾,不同年龄阶段要面临不同的发展危机,在每个阶段上,人如果能够顺利地化解冲突,完成特定的任务。

就能向矛盾的积极方面转化,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前一个阶段人格的发展情况,对后面各阶段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某一阶段的失败也可以在后续阶段的努力与成功中得到补救。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埃里克森更加注重的则是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他认为自我比超我和本我更加重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n在人类的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洛伊德的思想重点是儿童期,而埃里克森则把关注的目标延伸到整个生命过程。

2、埃里克森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在其所著《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危机命名的⏹每个阶段都要经历特定的冲突和危机,这种冲突和危机产生于人类生理性的成熟和社会性的需求这两者间的对立作用。

⏹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危机,人可能会有积极的或消极的两种反应。

这些危机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基本问题。

⏹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一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喂哺习惯失常或对待婴儿态度恶劣等,儿童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感,导致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担忧,甚至会变得孤僻和冷漠。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在这个时期,儿童已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

另外,游戏在这个阶段也起着重要作用,可用来补偿儿童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

游戏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独角戏或做白日梦;二是寻求同伴共同游戏,演出内心矛盾,从而使危机得到缓解或解决先前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

(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ll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

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的教师有可能使具有自卑感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

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

因为青春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性成熟开始以及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的出现,加之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种种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等,就使儿童对原已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

此时儿童迫切要求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他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统一,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他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福尔曼大学(Furm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士。

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及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的领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