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头部结构图头式触角构造膜翅 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 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鞘翅 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

甲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为鞘翅目。

半鞘翅 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

蝽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目。

鳞翅 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毛翅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

如石蛾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毛翅目。

缨翅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另外,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

体长2.5~90mm。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

有翅或无翅,前翅狭长,为复翅。

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

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

渐变态。

多数植食性。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科有:直翅目重要科比较1.蝗科俗称蝗虫或蚂蚱。

触角丝状或剑状。

多数种类有2对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种类。

跗节3节。

听器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

产卵器短锥状。

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

黄脊竹蝗棉蝗短额负蝗2.蟋蟀科体粗壮,色暗。

触角比体长,丝状。

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

跗节3节。

产卵器细长,矛状。

尾须长。

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

3.蝼蛄科触角较体短。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

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

产卵器不外露。

植食性。

4.螽斯科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能发音,产卵器特别发达,刀状或剑状,有无翅与短翅种类,多为绿色,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通称蝽象。

体小至大型。

单眼2个或无。

触角3~5节。

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

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

多数种类具有臭腺。

渐变态。

大多陆生,少数水生。

捕食性或植食性。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盲蝽科的中绿盲蝽、黑盲蝽;网蝽科的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盲蝽科成、若虫喜群集危害嫩叶、叶芽、花蕾。

叶片被害后,出现黑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

花蕾被害处渗流出黑褐色汁液,影响开花和观赏。

网蝽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点,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

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常见蝽类发生特点一览表1.蝽科小至大型。

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

有单眼。

喙4节。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度。

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

跗节3节。

常见的有荔枝蝽、麻皮蝽等危害许多园林植物。

2.缘蝽科中型至大型。

体狭长至椭圆形。

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

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有有条以上平行脉。

有时后足腿节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成叶状或齿状扩展。

植食性。

常见的有危害竹类的竹缘蝽属等。

3.猎蝽科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有单眼,喙3节,坚硬弯曲,;前足能捕捉,前翅膜片有2翅室。

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4.盲蝽科体小至中型。

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

前翅具楔片,膜片仅有1~2个翅,纵脉消失。

大多植食性。

常见的有绿盲蝽等。

5. 花蝽科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6.网蝽科小型,体扁平。

触角4节,第3节极长。

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

跗节2节。

植食性。

常见的有梨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三)等翅目通称白蚁。

体长3~10mm。

触角念珠状。

口器咀嚼式。

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

跗节4~5节。

尾须短。

渐变态。

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

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1.鼻白蚁科头部有囟(头前端的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

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

前翅鳞显然大于后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

尾须2节。

土木栖。

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等。

2.白蚁科头部有囟。

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

尾须1~2节。

土栖为主。

常见的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四)缨翅目通称蓟马。

体长一般为0.5~7 mm,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

触角6~9节。

口器锉吸式。

翅2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

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

大多植食性。

1.蓟马科触角6~8节,未端1~2节形成端刺。

翅狭长而端部尖锐,前翅常2条纵脉,无横脉。

雌虫产卵器锯齿状,从侧面观,其尖端向下弯曲。

园林花卉上重要的有花蓟马等。

2.管蓟马科体黑色或暗褐色。

触角4~8节。

腹部未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无产卵器。

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

园林花卉上常见的有榕管蓟马。

榕蓟马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江西、上海等。

主要危害小叶榕和垂叶榕。

以成、若虫锉吸榕树嫩叶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的虫瘿。

数十头至上百头成、若虫在虫瘿内吸食危害,受害严重的榕树整株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成为榕树生产养护上的一大难题。

(五)脉翅目体小型至大型。

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

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双刺吸式。

全变态。

本目昆虫成、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

常见的有草蛉科。

草蛉常将卵产于叶片上,有丝质长柄,防止先孵出的幼虫食卵。

草蛉都能捕食、消灭哪些害虫呢?据初步统计有粉虱、红蜘蛛、棉蚜、菜蚜、烟蚜、麦蚜、豆蚜、桃蚜、苹果蚜、红花蚜等多种蚜虫,另外它们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象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甘兰组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很适合草蛉的口味。

草蛉科体中型,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触角线状,比体长,复眼有金属闪光;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横脉,不分叉。

幼虫纺锤形,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丛生刚毛。

常见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

(六)同翅目通称蝉、叶蝉、蚜、蚧等。

体微小至大型。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口器刺吸式,从头部腹面的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

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有的种类无翅。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雄介壳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

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1.蝉科中至大型。

触角刚毛状。

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

翅膜质透明,脉较粗。

雄虫具发音器,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

成虫与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虫在土中危害根部,成虫危害还表现在雌虫产卵于枝条中,导致枝条枯死。

常见的有蚱蝉等。

2.叶蝉科体小型,狭长。

触角刚毛状。

单眼2个。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叶蝉善跳,有横走习性。

常见的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3.蜡蝉科中至大型,体色美丽。

额常向前延伸而多少呈象鼻状。

触角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

常见的有碧蛾蜡蝉、斑衣蜡蝉等。

4.木虱科体小型。

触角较长,9~10节,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

单眼3个。

翅两对,前翅质地较厚。

跗节2节。

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

常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蒲桃木虱。

5.粉虱科体小型,翅膜质,被有蜡粉。

幼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

过渐变态。

3龄幼虫脱皮而“化蛹”,容易与介虫混淆。

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黑刺粉虱等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6.蚜总科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

触角丝状,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

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被蚜虫危害的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虫瘿,或使植物长成畸形。

蚜虫还可传播病毒。

蚜虫分泌的蜜露,可诱发植物的煤污病。

常见的有棉蚜、桃蚜、月季长管蚜、菊姬长管蚜、紫薇长斑蚜等。

7.蚧总科通称介壳虫。

形态奇特,雌雄异型。

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

体壁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

雄虫体长形,有1对薄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触角长念珠状。

口器退化。

寿命短。

卵圆球形或卵圆形,产在雌虫体腹面、介壳下或体后的蜡质袋内。

雌虫为渐变态,雄虫为过渐变态。

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卵生或卵胎生,1年1代或多代。

全世界已知5 000多种。

常见的有吹绵蚧(体外被有黄白色的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

(七)鞘翅目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

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

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

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

口器咀嚼式。

前翅坚硬、角质为鞘翅,后翅膜质。

跗节数目变化很大。

完全变态。

幼虫寡足型或无足型,口器咀嚼式。

蛹多为裸蛹。

植食性、捕食性或腐食性。

1.步甲科体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少绒毛;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两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

如金星步甲等,肉食性。

2. 虎甲科体小至中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有金属光泽,少绒毛,肉食性。

3.瓢甲科体呈半球形或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

头小,后部隐藏于前胸背板之下。

触角锤状。

跗节“似为3节”。

多数肉食性,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蚧虫、粉虱、螨类等害虫。

如异色瓢虫、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少数植食性,如二十八星瓢虫。

4.叶甲科体小至中型,成虫常具有金属光泽。

触角丝状,一般短于体长之半,不着生在额的突起上。

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

跗节“似为4节”。

幼虫肥壮,具3对胸足。

植食性。

常见的有泡桐叶甲。

5.天牛科体长圆筒形。

触角长,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着生于额的突起上。

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

跗节“似为4节”。

幼虫体肥胖,无足。

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钻蛀树干、树根或树枝,为重要的蛀干害虫。

常见的有星天牛、桑天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