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1、下图中A地位于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

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

(2)为了保证“陕西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请补画箭头完善该生产模式,并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

(3)渭北黄土高原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什么?解析:第(1)题,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可从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沼渣、沼液是果树、三叶草、青草的肥料,三叶草、青草作为养猪的饲料,畜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水窖为农户、果树和三叶草种植提供水源,据此完善该生态农业模式。

再结合生态农业的优势、沼气的作用来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

第(3)题,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可借鉴森林的作用来回答。

答案:(1)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土壤中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含量高;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清洁,污染小。

(2)画图略。

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将其施入果园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沼液由于含有大量的养分和抗生素,对病虫害有防治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无公害、无污染。

(3)大面积的果树和植被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旱灾的作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湖,因盛产湟鱼和湖中岛栖息着各种水鸟而闻名于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20世纪50年代有108条入湖河流,目前锐减至不足10条,环境恶化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2004年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

简述青海湖湟鱼濒临灭绝的原因,并提出拯救措施。

解析:结合材料围绕湖水变化分析原因,主要分析过度捕捞、过度引水、过度放牧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合原因分析措施,如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湟鱼;加强水资源管理;从环境保护方面治理退化草地,恢复植被,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管理。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过度引水,入湖水量减少;气候变暖,蒸发加剧;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湖淤塞严重等使得青海湖水位下降。

措施: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湟鱼;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退化草地,恢复植被;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管理。

3、重大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产生大量的弃渣,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灾害的发生。

下图为江南低山丘陵某重大工程建设的弃渣场,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持水土的措施,如在弃渣场内修建截水沟、沉砂地、挡渣墙,并在弃渣场内大量植树种草。

说明该弃渣场建设采用的各项措施对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各项措施对保持水土的作用,主要从增加沉积、减少侵蚀、减少流失、修复生态等方面分析。

答案:江南地区年降水量大,渣土疏松容易被冲刷流失。

截水沟可以排出坡地汇集的地表径流,减少对弃渣冲刷;截水沟中出水处的沉砂池可以沉积截水沟中携带的泥沙,减少弃渣场对下游河流的影响;挡渣墙可以增加弃渣的堆积量和稳定性;植树种草可以减少雨水对弃渣的冲刷,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提高拦渣效率,还可以逐渐修复生态。

4、滦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河流,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滦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

下图为1979年滦河三角洲示意图(图a)和2000年滦河三角洲示意图(图b)。

说明滦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对当地水生生物、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解析: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盐田、鱼塘面积增加。

分析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要注意数量和种类都减少;分析其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要注意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

答案:变化:沼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盐田、鱼塘面积大量增加。

不利影响: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减少;水资源的水量减少,水资源的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加重),加剧水资源的时间变化等。

5、读我国北方部分农牧过渡地带及其土地退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土地退化严重。

简要说明土地退化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危害。

(2)提出防治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建议。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土地荒漠化的有关问题。

第(1)题,农牧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场质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沙尘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生活困难,被迫迁移等问题。

第(2)题,防治措施要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1)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草场载畜量和农业产量下降;沙漠侵吞土地,导致生态移民;沙尘污染大气,导致沙尘暴天气。

(答对两点即可)(2)营造防护林,阻挡风沙;草原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治鼠害,保护草原;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牧、还林;调整种植结构,培育耐旱作物品种,减少水资源消耗。

(答对三点即可)6、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在近岸内湾发展浅海网箱养殖已有20多年历史。

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近海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解决污染问题,近年来该市积极在外海水域推行更接近于自然的深海网箱养殖。

下图为深海网箱养殖景观图和网箱示意图。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减少了养殖区海水的污染,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深海养殖与浅海养殖对比有优势的原因。

该题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分析深海养殖的优势。

经济效益角度:深海地区空间大,受人类影响小,水质好,水产品质量高;环境角度:因空间大,受洋流、风浪作用影响,水流速度快,利于污染物扩散。

答案:深海网箱养殖位于外海水域,空间大,水量多,海水自净能力较强(环境容量大);外海受到风浪和洋流影响,水体流动性较好,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了养殖区海水的污染;深海水域的水质好,养殖的水产品品质好,可获得更高的价格优势。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它仅见于海南岛和西双版纳。

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存仅30多只,主要生活在坝王岭林区。

材料二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登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物已经达到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

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1/3、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1/4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此外,与1996年统计数据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2)以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该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和人类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答案:(1)物种灭绝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人类捕杀,生态恶化(栖息地缩小、食物短缺)。

(3)会影响食物链(网)结构的完整性;会减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影响农产品种类、产量、质量的改进;会减少保障人类健康所必需的药物资源;会影响许多工业的原料来源;会影响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解析第(1)题,由材料直接可得出答案。

第(2)题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考查,这里主要与人类的乱捕滥杀有关,除此之外还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第(3)题是对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的考查,可依据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作答。

8、读下面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水蚀荒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概述这类地区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共同的自然原因。

(2)从乙图看,近年我国面积增加的荒漠化类型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甲图可知,江南丘陵地区出现红漠化现象和云贵高原出现石漠化现象都是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的水蚀荒漠化,这与当地地形、降水有关。

第(2)题,据乙图信息可知,近年来我国的盐漠化面积有所增加,这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修建水利工程有关。

答案:(1)江南丘陵(或东南沿海丘陵)、云贵高原。

①地表崎岖,坡度较大;②降水量多、集中,且强度大。

(2)盐漠化。

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漠化面积扩大;②修建大型水库、调水工程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导致盐漠化现象。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烟花爆竹以火药为主要原料制成,引燃后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光、声、色、形、烟雾等效果,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我国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他重大活动,都要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018年株洲市人民政府禁止和限制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鼓励市民采用无火药的声、光、电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

(1)试分析多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2)简述政府鼓励市民采用声、光、电产品代替传统烟花爆竹的好处。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知,烟花爆竹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不仅如此,燃放中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也有可能引发火灾,可能造成人体伤害事故,因此,多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第(2)题,采用声、光、电产品代替传统烟花爆竹可以促进新型声、光、电产品的研发;该类产品耗用资源量少,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该类产品污染小,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答案:(1)造成大气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可能引发火灾,可能造成人体伤害事故。

(2)促进新型声、光、电产品的研发,减少资源的消耗,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