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临床应用:1、针刺后溪治疗落枕和急 性腰痛、急性腰扭伤均有良好效果; 2、配合天柱、颈夹脊穴、大椎穴治疗颈 椎病;配合天柱、大椎、悬钟治疗落枕; 配合天柱、肩髃、曲池治疗肩周病;配 合阳陵腺、环跳穴治疗腰腿痛,疗效肯 定。
.◇风市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祛风的重要穴位。
足少阳胆经循行于髀部和膝外廉,足少阳经筋结于 膝外廉,上走髀(bi)部,结于尻(kao)部。风市 穴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可治疗腰、骶、 膝部疼痛、麻木。
一、祛风止痛法(穴位)
◇风池穴:是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
脉在循行中与手足六阳经、阳跷脉、督脉等八条 阳经联系,有调节诸阳的作用。风池对感受风寒、 风热、风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症,如头痛、 颈项痛、肩背痛、落枕、肩臂痛,腰背痛、行痹 等都有良好疗效。
临床上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上肢关 节痛配合曲池、后溪;全身痛配以合谷、 太冲;胸椎、腰椎、骶椎引起的疼痛配合 委中、承山等穴;肝内风引起的关节、肌 肉拘紧疼痛,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的原则,配三阴交、太冲等穴。
◆颈项痛位于侧面,痛连肩臂,属于少阳经。因 为手少阳经从缺盆“上项系耳后……”,足少阳 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 肩上”,手少阳经筋“上肩走颈,合于太阳”, 故颈项痛位于侧面者,归属于少阳经

◆肩痛位于肩关节内侧者,病位归属于手 太阴经。因为手太阴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手太阴经筋“入腋下,出缺 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
筋骨疼痛的辩证依据(归经)
◆从病变部位和经络循行确定归经; ◆从肢体活动障碍确定病位归经; ◆从体检(按压法)确定病位归经; ◆从患者的病证特点进行定位归经; ◆检查病变深浅确定病位归经;
一、从病变部位和经络的循行确定病痊归经 ◆颈项痛,痛于项后,痛连背部者,属于太阳经和
督脉。因为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别出下项,循 肩膊内”,足太阳经筋从腰部“夹脊上项……结于 枕骨”,故项背痛归属于太阳经和督脉。
◆耳病多属于少阳经和肾,因为手足少阳经入
于耳中,肾开窍于耳;口腔病多属于阳明经和 脾,因为手足阳明经入于齿中,脾开窍于口; 鼻病多属于阳明经和肺,因为手足阳明经循行 于鼻旁,肺开窍于鼻。
二、从肢体活动障碍确定病位归经
◇颈项痛,前后活动障碍者病位在太阳经和 督脉; ◇颈项痛,左右转动受限者病位于少阳经; ◇肩关节痛,上肢后伸障碍,肩前部疼痛加 重,病位于太阴经; ◇肩关节外侧痛,病位于阳明经和少阳经; ◇肩关节后面痛,病位于太阳经。
◇其它还有:①以腧穴的特殊作用取穴,双称辨证
取穴,如五俞穴主病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明确 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 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又如原穴用于内脏病 的治疗,络穴用于表里经病的治疗等。②结合现代医 学知识取穴:即在病变脏器附近取穴:如头昏、头痛 和脑内病变取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等。③结合 临床和实验室科研成里取穴,如研究表明原心率在51 次/分钟以下者针刺“内关”增加心率。原心率在75 次以上者,针刺“内关”减慢心率。
风池穴针刺注意事项:针刺的深度不论胖瘦
都不应超过1.2寸。操作时取1.5寸长毫针,针 尖向对侧眼球水平刺入,缓缓进针0.5-1.2寸, 捻转手法。切记针刺时水平方向进针,针尖不 可向上或脊柱方向以免刺伤延髓。
◇天柱穴:颈椎骨古称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 大筋外廉陷中,当第1、2颈椎棘突旁1.3寸,穴 处于天柱骨旁,故名天柱。天柱属太阳经,太 阳经从头部下项循肩挟脊抵腰中,贯臀入腘循 踹内,经外踝至足小趾之端。太阳经筋起于趾, 结于踝,结于踹,结于腘,结于臀,挟脊项; 太阳经别出上项。
◆肩痛位于肩关节侧面者,病位归属于阳明经和少阳 经。因为手阳明经“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 廉上出柱骨之会上”,手阳明经筋“上臑结于肩髃, 其支者,绕肩胛,夹脊”;手少阳经“循臑外上肩”, 手少阳经筋“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 合于太阳”。
◆肩痛位于肩关节后面者,病位归属于太阳经。 因为手太阳经“上循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 上”,手太阳经筋上结于腋下,“其支者, 后走腋后廉,上绕肩 胛”
③针刺大椎穴时针尖向下颌方向,若左手拇指按压在 大椎穴的上方,使针感沿督脉向腰部传导,可用于脊 柱强直作痛,腰背疼痛和腰腿痛的治疗;若针尖以 25º~40º沿督脉向上平刺,同时左手拇指按压大椎穴 的下方,使针感向头项部传导,可用于头痛头晕和颈 椎病的治疗;若针尖以45º的方向向肩部进针,同时 用拇指按压大椎穴的健侧,使针感向患侧的肩部传导, 右用于肩周炎、项背痛、肩臂痛等症的治疗。
◇腰痛,前屈弯腰时疼痛加重,病位于督脉和太阳经; ◇腰部转动时疼痛加重,病位于少阳经; ◇膝关节痛,当屈曲和过伸时髌骨疼痛加重,病位于 足阳明经; ◇拉紧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时,膝外侧疼痛加重,谷物 于足少阳经;
◇拉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时,内侧疼痛加重,病位于 足三阴经; ◇踝关节痛,内翻时外侧痛剧,病位于足太阳、少阳 经;踝外翻时内侧痛剧,病位于足太阴、少阴经。
◇L5椎棘突下压痛,病位属于督脉; ◇臀上皮神经痛,髂脊下压痛或条索状物,病位属于 足少阳经; ◇股外侧皮神经痛,麻木和疼痛位于股的前面和侧面, 其病位属于足少阳和足阳明经。
筋骨疼痛的治疗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 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 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 不虚则以经取之。”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腰腿痛、腰骶痛、 膝关节痛的治疗;如:(杂病穴法歌)所云: 腰连脚痛怎样医,环跳行间风市,但在针刺风 市穴时,应遵循“病深则刺深病浅则刺浅”的 针刺原则。2、配合环跳、阳陵腺、三阴交治 疗坐骨神经痛;配合阳陵泉、中渚穴治疗臀上 皮神经痛;配合阳陵泉、膝眼治疗膝关节病。 3、治疗风证:应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的原则,适当配合血海、膈俞、三阴交、 太冲等。
◇昆仑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是
足太阳经经穴,双是五输穴中的经穴,配五行属火, 五脏属心,心主血和血脉,故昆仑有较强的温经祛 寒、振奋阳气,祛邪通经,活血通络的作用。足太 阳经和足太阳经筋循行于头项、肩背、腰骶、腰腿 和足踝部,风寒湿邪侵袭足太阳经脉,经气不通导 致这些部位疼痛,可取昆仑治之。此穴乃孕妇禁针 部位,《针灸大成》说:“妊娠刺之落胎。”临床 常用于难产和胞衣不下的治疗。
◇昆仑穴临床应用: 1、昆仑穴是治疗头项强痛的重要穴位,《针 灸甲乙经》:“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 拨,昆仑主之。”
2、昆仑是治疗急性腰痛、腰腿痛的有效穴位; 3、昆仑是治疗踝骨痛、跟骨痛和足嗻痛的常 用部位,《胜玉歌》:“踝跟骨痛灸昆仑。》 4、昆仑配天柱、大椎治疗头项强痛;昆仑配 天柱、后溪治疗落枕;昆仑配阳陵泉、曲泉、 鹤顶治疗膝关节痛;昆仑配环跳、阳陵泉治 疗坐骨神经痛;昆仑配太溪治疗足跟痛。
故天柱穴可治疗感受外邪引起的头项强痛、项背痛、 肩背痛、肩臂痛、落枕、肩周痛、腰腿痛、足踝痛、 足跟痛等。天柱穴和风池穴都为祛风止痛的功效,天 柱偏于祛外风,风池除此还有息内风的作用。
◇临床应用:天柱常配列缺、朿骨治疗头
项强痛;配后溪治疗落枕;配手三里、养老 穴治肩臂痛;配曲池、肩髃穴治肩周痛;配 颈夹脊穴、曲池、后溪颈疗颈椎病;配环跳 治腰腿痛。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捻转手法, 得气后使针感沿经传导。治颈椎病时,针尖 向脊柱方向刺入0.8~1.0寸,治疗背痛、腰 腿痛时针感向下传导。
◇临床应用:1、常与足临泣配合应用。足临泣通 带脉,约朿诸经,带脉环腰一周,故外感风寒风热, 或肝胆湿热引起的偏头痛、耳痛、胸胁痛、带状疱疹、 髂腹神经痛、臀上皮神经痛等,均可用外关、足临泣 治之,且有良好疗效。
◇后溪穴:(第5掌指关节后方,握掌时位于掌指关节横
纹处)后溪属于手太阳五输穴中的输穴,五行属木,内应于 肝,主风,故后溪既可治疗外风引起的病证,又可治疗内风 引起的病证。《难经•六十八难》曰:“俞主体重节痛”。 所以后溪穴的主要作用是祛风止痛。手太阳经和手太阳经筋 循行于并结于手指、腕肘、肩臂、颈项;又是八脉交会穴, 通于督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后溪 穴可治疗风寒、风热、风湿和肝气郁结引起的头项痛、落枕、 肩臂痛、肘臂痛、腰痛、腰腿痛等。
◇外关穴:外关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通于阳维脉。阳 维脉主阳主表,可祛邪通络,用于风寒、风热、风湿 引起的病证。所以外关是治疗感受外邪的重要穴位, 故名外关。外关是手少阳经络穴,通于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血,主血脉,而少阳三焦主气,所以外关有行气 血通血脉的作用。外关穴既可祛除外邪又可行气血通 血经络,故可用于项背痛、肩臂痛、手臂痛等。
◇临床应用:大椎穴主治头项强痛,落枕,肩 背痛,肩臂痛、脊背痛,正如《针灸大成》所 说:大椎主治“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 常配合天柱、列缺、后溪治疗头项强痛、落枕、 肩臂痛;配合天柱、筋缩、后溪治疗脊背痛; 配曲池、足三里治疗周身痛;配合谷治疗外感 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等。
◇大椎穴既可治疗寒证也可治疗热证。治疗寒证时, 除了针刺大椎穴外,应重用艾灸疗法,每次不少于5 分钟。用灸法治疗颈椎病、项背筋膜炎有良好效果。 治疗风热证时,除了针刺泻法外,应加用刺络拨罐法 可获良效。 ◇针刺手法:①针刺大椎穴要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 不得超过1寸,针刺时取坐位,稍低头,用缓慢捻转 进针手法,慎用提插手法。根据需要针感可沿脊柱上 下传导或向两肩传导。②进针时若针下阻力感消失, 有空虚感时,深度在1寸左右,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 内硬膜外腔,不右继续进针,患者出现肢体抽动或触 电感督脉;腰 痛位于脊柱两侧者,病位归属于足太阳经,因 为足太阳经“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足太 阳经筋“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腰痛位于偠腹侧面者,病位归属于少阳经。因 为足少阳经“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 毛际,横出脾厌(腰髋部)中”,足少阳经筋 结于腰骶部,再从髋关节上行,绕腰腹侧面、 胸侧面,上至腋前方。
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