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抖包袱技巧郭德纲相声包袱儿1楼郭君德纲的相声包袱频率之高、包袱运用之巧妙,在当代相声演员之中是罕见的。
其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是郭德纲从传统相声中萃取精华、结合长达十年的舞台演出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
相声的包袱手法粗放地归纳大约有二十多种,其中郭德纲主要运用的主要有十八种,在此举例闲谈,听凭众位钢丝、相声爱好者批评、指教。
一.先抑后扬、峰回路转:先对人物或事物大肆赞美,然后话锋突变,一刨到底,由于效果出人意料,往往现场效果特别好,这种让包袱皮变薄的方法郭德纲怎能错过,这种方式也是郭最主要的抖包袱方式之一。
这个手法里有两个表现方法,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
前者郭多用在自己身上,后者多用在捧哏或砸挂者身上。
先抑后扬如《论梦》里下阴曹一段,描述完阎王爷打捧哏等相声演员后:甲:阎王爷把王文林、李菁都打完了,喊:还有一个叫郭德纲的呢?带上来,你们两边,刀枪剑戟,火山油锅都准备好!(抑)乙:你比我们厉害。
甲:我可惨了,一上来瞪着我:你叫郭德纲啊?我说是我。
呵,敢说相声啊你?能耐不小啊,还敢说单口的?你要疯啊!打!刀枪剑戟一块上!(抑)乙:狠打!甲:别啊,阎王爷,您给我一机会,我以后改!你说改就改啊!你能改吗?我能改啊!……来搬一个凳子让他坐下。
(扬)乙:这就不打啦?甲:我会说话呀……坐下了。
阎王爷把茶碗递过来——来你喝我这个……来来你点一根儿……(扬)前边的阎王爷要“狠打”是抑,后来“搬凳子、递茶、点烟”是扬,不但是和自己的境遇的变化形成对比,更是和前面描述过的捧哏等“挨打”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观众会心的笑。
先扬后抑在郭的相声里俯拾皆是,例如《富贵图》里:甲:老前辈——张文顺张先生,老艺术家,在相声圈里摸爬滚打一辈子了……(扬)乙:不敢当……甲:最近我们要搞一个大型的纪念活动,庆祝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先生从艺三周年……(抑)乙:啊?甲:张先生前一段身体不太好,最近康复了,是我们相声界的幸事,好在病得也不严重,小三灾儿……(扬)乙:是啊。
甲:非典爱滋癌……(抑)乙:都活不了……“先抑后扬”和以下的“三番四抖”非常相近,都要通过话锋突转制造包袱,不过前者用起来施展余地更为宽泛,不像“三番四抖”对包袱格式有一定要求。
二.三番四抖、柳暗花明:这是相声包袱中的“八股文章”,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采取的方法是引导观众的听觉惯性,把逗哏的一个看法或意图反复强调三遍(也有两遍的,少有四遍以上的),到第四遍时反戈一击,以突变的效果揭露逗哏者的本来意图。
例如郭在《杨乃武写状》中,描述捧哏父亲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时:甲:你爸爸叫徒弟——更衣,把我红衣服拿过来……讨吉利?不是——打完人崩一身血看不出来……多狂啊!准知道能打人!(一番)乙:他就不知道自己血溅上也看不出来啊!甲:他没输过啊!上去乒乓打人一顿,溅一身血。
下来再换一身,又该我上了,拿件红褂子来……(二番)乙:又换一件红的。
甲:待会又赢了,下来了,再换一件红的!(三番)乙:都是红的换个什么劲啊!甲:赢了么,崩的都是血啊。
一会又上一大个,一米九,特别壮。
你爸爸一看:……把我那黄裤子拿来!(四抖)“三番四抖”的前三番必须铺平垫稳,否则观众容易察觉。
侦知表演者意图之后,再怎么“番”也不行了。
因此,以包袱的意外性见长的郭德纲,是很少运用这种包袱手法的,除非他有把握让这“四抖”的结果没出来前捂得严盖得实,抖出来后出人意料。
如本段相声中的三番“红褂子”和四抖“黄裤子”,绝对是神来之笔,不可多得的好包袱。
三.违反常规、明知故犯:侯大师的《规矩套子》是最经典的关于违反常规后闹笑话的段子。
郭德纲也善用这种包袱方式。
例如《师傅经》里捧哏的母亲潜入卧室要害家人时的描述:甲:你母亲刀交左手……炕上躺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心里不落忍啊……2007-4-7 13:59 回复最爱谦哥1位粉丝2楼乙:那可不是……甲:这个是于谦,自己的儿子;这个是自己的老伴儿;这个是儿媳妇……乙:哎……别说了……没这么睡的知道么?甲:那屋装修呢,一个炕上挤挤。
没事,有帘子隔着呢……乙:有帘子行。
甲:……把于谦隔开……乙:把我隔开啦?象话吗……所谓的常规,必须是大家所熟悉的。
如郭曾经用过的“于谦的父亲们”、“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等等皆是如此。
相反,如果是过于专业的知识,即使违反常规,可一般人根本就不了解,也就达不到逗人发笑的目的了。
四.歪讲曲解、自以为是:传统相声中有“理不歪,笑不来”的说法。
也就是把我们熟知的一些普通常识,加以歪讲或曲解,并且是以权威的论调、不容质疑的口吻进行强化,从而制造包袱儿。
如《黄鹤楼》里那段刘备过江的“经典”描述:甲:三国请刘备过江,他不乐意去呀,诸葛亮让他去,刘备就去了。
走吧!乙:啊……甲:走着走着,哎,前边出一问号,刘备一蹦,格楞楞塄……哎,出一蘑菇!把这蘑菇吃了,刘备长个儿了啊!再往前走,又一个问号,一碰,出一朵花儿……吃了这花儿,刘备一抬手“嘟嘟嘟……”能打子弹了……那带刺儿的王八就过来了……乙:行了行了……合着您除了卖包子就是超级玛丽是么?……“歪讲曲解”和“违反常规”在包袱儿组织手法上非常近似,甚至是一脉相通,但是演员必须在不同的内容中区别运用——“歪讲曲解”要求表演者以“无知者无畏”的嘴脸来信口开河,也就是说他要带给观众他真的不懂而不是装傻充楞的印象,多是出于自讽的目的;“违反常规”相反,表演者分明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多是为了讽刺他人。
五.云山雾罩、荒诞不经:就是违反事物规律,在讲述某件事情时肆意夸张,使人难以相信。
这种包袱的尺寸要拿捏好,一旦过分有有“闲扯淡”的嫌疑,所以相声段子中并不常见。
但郭德刚不然,他不但用的多,而且用的妙。
比如其代表作《西征梦》中,他一开始就把相声的基调导入了自吹自擂与南柯一梦的大氛围中,因此使得这段作品中的包袱产生了“越荒诞越快乐”的绝佳效果。
如他进入白宫后的描述:甲:进去一看,有个洋灰池子,有假山,呲呲往外喷水,底下有标语——计划生育,人人有责……乙:白宫也贴这个?甲:左边是一个大棚子,里边自行车一辆一辆排着,有一戴红箍老头来回溜达着……乙:这地方怎么听着耳熟啊?甲:台阶上众参两院议员们迎接我呢,见着我特高兴,跟我打招呼:来了您哪……里边请您哪……乙:没喊脱筐啊?……到澡堂子了是怎么着?甲:我问总统在哪屋呢?在那屋呢。
推开门,四目相对,布什很激动啊……你咋才来乜?乙:嗐……“荒诞不经”和“违反常规”、“歪曲讲解”有类似之处,那就是通过不可信的、荒诞的描述产生笑料。
但之间也有区别——后两者必须有约定俗成的“常规”形态相对应,并且是为听众所能理解和掌握的,而前者应用范围更加宽泛,只要把握好度,就可以古事今说、洋为中用,也可以上天入地、死去活来,尽情超越观众的想象力。
六.无心之过、阴错阳差:由于某种原因产生错觉造成失误,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往往是非常搞笑的。
郭德纲很擅长用这种包袱方式,设计的情节和语言严丝合缝儿,合情合理。
经常是把所有观众都装了进去,最后答案破解时往往让大家一面大笑,一面赞叹不已。
如《我要幸福》里:甲:我站在洗手间大镜子跟前,用水把脸撩湿了: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郭德纲,我佩服你……乙:自己跟自己说话。
甲:凭着你自强不息的精神,你一定会成功的,祝你幸福……乙:念喜歌呗……甲:说完了,我走出来,站在洗手间门口,心里平静了很多。
打对过洗手间里出来一个男的……乙:啊?您进女厕所呆半天哪?甲:怎么没人告诉我一声啊!……太危险了……阴错阳差就怕牵强附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够哏儿。
像误入洗手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如果说自己误上宇宙飞船恐怕就只能用做梦来圆场了。
2007-4-7 13:59 回复最爱谦哥1位粉丝3楼七.机关用尽、故弄玄虚:当叙述时故意埋下伏笔,到使人莫名其妙甚至觉得不可信,然后巧妙地找到恰如其分的答案,使人们在笑声中信服。
这个也是郭德纲的强项,如《野人打猎》中找猎物一段:甲:嗯,发现了,河边有个美女,正洗脸呢……儿子指着她:爸爸……乙:射这个吧。
甲:……拿活的。
乙:拿活的?甲:过去绑好了,扛肩膀上……走回家……儿子哭:爸爸,饿呀……别闹,回去把你妈炖喽……“阴错阳差”和“故弄玄虚”都是以设定一个假相为前提,但是二者的角色形态迥然不同——前者逗哏在描述假相时是以一个不知情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后者逗哏在描述假相时是以一个知情者的身份娓娓道来。
八.游戏文字、谐音错觉:利用对谐音词汇的错觉,使听众产生误解和错觉,最后挑明,得出另外的结论来,制造包袱。
这种手法很吃功夫,要求演员的文字功底和联想能力要强。
例如《白事会》里探望捧哏父亲中的一段:甲:老爷子,喝点水么?老头摇头。
乙:不要。
甲:扶您起来坐会?还是摇头。
乙:动不了了。
甲:我得帮您做点什么啊?您要什么啊?……我……我要小解……乙:啊?这是我爸爸?甲:早就该死!什么时候还想这个?……我……解小手啊……乙:……嗐!这时候您转什么文呢……九.牵词引句、一语双关: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双关语,产生听众可以意会的“包袱儿”。
郭德纲在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在相声圈里无出其右。
例如《大上寿》里捧哏母亲说自己养的那只大白猫的时候:甲:这老太太,别人家养狗,她不喜欢,就喜欢养猫。
乙:哦。
甲:我问:有一只大白猫在哪呢?十来年了那猫,特胖的那个。
老太太:别提了,死了,12年了,没把我坑死,这大白猫,打这么大跟着我,死了。
我有先见之明啊,我提前怕它死了,让于谦借的录像机,录了盘片子,到时候一看,是个念想。
来打开那电视,看看那猫片……拿遥控……乙:别……别遥控了……看什么?甲:猫的那片子……大白猫……乙:咱别用这词儿行不行?……这种手法和“谐音错觉”的区别在于——谐音错觉的包袱是需要逗哏事后来解释的,否则观众很难明白逗哏用词的本意是什么,一语双关是要用包袱点醒观众,当即让观众发出会意的笑。
十.表里不一、原形毕露:表里不一是郭德纲以“我”为核心形象时常运用的包袱方法之一。
他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始终是道貌岸然、振振有词,拿着不是当理说,拼命粉饰掩盖自己的缺点。
但一旦转变为对比鲜明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揭瓦》里当闷三爷家人来找他算帐时,他一段贯口的心理与行动描述:甲:我一看人来了,害怕?没用了。
我也是江湖上闯的,谁怕谁啊?我三天没杀人了,你们想干吗?院子里一块大青石,一百四十多斤,平时我可弄不动,今天我是真急了,我砸死一个够本,砸死两个赚一个,我把石头举过头顶冲出去当当当几步赶上前,咣当一声……乙:扔出去了?甲:把门顶上了……乙:嗐!十一.旁征博引、生动比喻:为阐明一个问题,或反映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概括的比喻和引申发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郭德纲在《托妻献子》里把这种包袱手法发挥到了极至——在阐述关于友情的过程中,举了三个例子,包括一贵一贱交情乃现、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和托妻献子,都是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断产生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