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司的社会责任摘要:笔者从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着手,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特征;全面分析和阐述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 作为一种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导致的不公平事实进行事后规制的手段,发挥着任何单一法律的调整都难以达到的最佳效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从借鉴国外有关立法出发,对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一定的探考,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公司法的修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利益立法肇始之初的公司社会责任只是一种提法,而并非一个周延的理论。
由来已久的争论,不同意识的针锋使公司社会责任难以定义。
回顾以往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公司社会责任”有着不同的内容。
如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公司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为修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出资,为私立大学提供赞助,为社区团体和教堂等提供捐助等义举上面。
环保主义思想在20 世纪60 年代兴起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向改善空气、水体质量等转移。
直到70 年代消费者权益运动浪潮迭起,引发了人们对公司进行“社会监督"的关注。
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商事公司社会责任》,[1]为日后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讨论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时至今日,关于公司应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范围的责任虽尚未形成一致定论,但究其内容不过大同小异,或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对其定义。
笔者偏向于赞同刘俊海的说法,增进除公司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之利益,乃为公司社[1] The US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会责任之核心内容。
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自20世纪初期在美国提出以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公司的经营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在国际的发展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国家的演进过程,按照社会关注的范围和程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个别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在该阶段,一些学者对社会责任进行了个别研究。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于1923年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
1953年霍华德·R·鲍恩出版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为公司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60年代,约瑟夫·W·麦奎尔指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而且承担着其他社会责任。
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总体而言,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仁慈的利他行为而被处理为“外部性”问题置身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社会普遍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广泛关注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自20世纪70年代始,“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逐步失去了统治地位,陆续提出了“三个同心圆”、“金字塔”、“三重底线”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
三个同心圆理论是指,内圆是指公司履行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即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为社会提供产品,为员工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间圆是指公司履行经济功能要与社会价值观和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员工、回应顾客期望等;外圆是公司更广泛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如消除社会贫困、防止城市衰败等。
卡罗尔“金字塔”理论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社会期望公司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决定(慈善)方面履行的义务。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之和。
经济责任是指公司股东要求投资的合理收益;员工要求稳定且收入相当的工作;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好且价格公道等。
经济责任是公司作为经济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由与原因,也是履行其他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要求公司遵守法律规定,“遵循游戏规则”,是公司必须履行的责任;道德责任要求企业行为正确、公正和合理,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慈善责任包括慈善捐助,为员工及家属提供生活设施,支持当地学校,支持文化体育活动等。
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三重底线理论,认为公司行为要满足经济底线、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
满足三重底线,不仅是衡量和报告公司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而且包括一系列的价值观、问题和过程,公司要考虑利益相关方与社会的期望,控制业务活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基本平衡。
[2]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即从公司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公司要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追求利润目标,而且要对社会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在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还有其他众多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3.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全球公司的共同义务、挑战和追求。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
主要的有:在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中,提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贪污四个方面。
世界银行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公司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欧盟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整合到公司运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过程[2]徐克:《英国公司法改革》,载《经济导刊》,2005年第1期。
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标准26000的制定工作,认为组织社会责任,是组织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道德行为为基础;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并全面融入公司的各项活动。
(二)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具规模的国家,我国更加倾向于鼓励公司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对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面则关注不多。
学者们也因此更加重视研究公司的营利制度设计,而忽视公司社会责任的讨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理论界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题已经引起了不少我国学者的关注,并且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如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学者刘俊海,著有《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以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之考察为基础,总结整理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立法论和解释论,并提出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学者刘连煜对台湾公司法制度设计中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唯一目标性表示否定,主张除追逐经济利益之外也应承担社会责任。
卢代富学者采用法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主流观点及其缺陷,主张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具有必然性,讨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价值,肯定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并且力图寻求相应的制度安排。
这些有益的研究为国内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国内学者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辨明公司社会责任的涵义,推动国内公司社会责任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学者们多注重学术上的理论分析,把探索重点放在公司社会责任存在之必要性上,而忽视了对该理论从理论层次向立法实践飞跃的研究,没有对如何进行相关立法做充足的设计,使得公司社会责任立法欠缺操作性。
所以,若要真正支撑起这一理论,使其在我国扎根立足,除了寻求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之外,更有效的方法便是使这一理论升华成良好的立法,并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之原则的分析与其立法体例探析不可或缺。
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观点涵盖了所有的利益群体,几乎把公司看成了无所不能、尽善尽美的社会实体。
但这个定义有如下缺点:1、“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一提法,矫枉过正,过于轻视了股东利益,要求过高。
2、将股东利益和其他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社会利益之间的价值冲突。
实际上,商业公司固然以营利为宗旨,但是盈利与社会责任并非必定发生冲突,冲突并非必定不可调和,商业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
也就是说为股东盈利和不妨害社会利益并不当然地对立。
再说,如果其他社会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如何协调?3、所谓“最大限度”,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可能导致对公司和股东利益的侵害和对其权利的剥夺。
应该说,公司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责任包括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法定责任和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道德责任。
法定的社会责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明文规定的公司应当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
如《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保证其生产、销售的产品的质量;《环境保护法》规定排污者承担污染治理和缴纳排污费责任、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最低限度的要求。
如果公司违反法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道德的社会责任是指虽然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道德伦理要求公司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
道德责任一般不能以强制手段保障履行,但由于这些责任合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更容易被那些注重商业道德的公司自愿、主动地予以采纳。
同时,强大的舆论压力也会迫使公司不得不承担社会责任。
由于法律规定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道德的社会责任便成为法定的社会责任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整个公司的社会责任。
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仅仅指公司根据伦理道德所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就是道德责任。
但这种道德责任如果仅仅是由没有法律强制力的道德规范来调整的话,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宣示性的意义。
但正如学者所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其本身,基本上虽是道德性的抽象观念,但在学术研究上仍应该请求如何将之具体落实的办法,否则将沦为纯粹道德化的诉求,免不了终致落空成为一项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