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时作业——浅谈立体农业

平时作业——浅谈立体农业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业生态模式——浅谈立体农业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
任课教师:杨瑞吉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班级:2013级1班
学号:222013326032026
姓名:蒙姜宇
成绩:
2014年11月19日
农业生态模式——浅谈立体农业
蒙姜宇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

”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倡议建立立体农业模式。

本文以立体农业的定义、历史发展、模式和特点及作用这五大方面来浅谈立体农业。

关键词:立体农业定义历史模式特点作用
一、关于立体农业的定义
关于立体农业的定义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如在葡萄地里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

鸭河口库区,水库水面发展网箱养鱼、银鱼养殖及库汊养鱼开发,环库发展猪鸡水禽立体养殖,这也是立体农业的典型。

还有其他的定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

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二、我国立体农业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立体农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立体农业最早产生农作物的间作套种,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利用江河低洼地挖塘培基、水塘养鱼、基面栽桑、植蔗、种植瓜果蔬菜或饲草,形成“桑基鱼立体农业塘”、“蔗基鱼塘”或“果基鱼塘”等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体农业。

但对中国立体农业的研究仅10多年历史,其理论还处于探索阶
段。

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三、立体农业模式及其特点浅析
1、模式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构成立体农业模式是物种结构上实行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上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上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上物质循环和技术上配套。

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还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主产品的多级、深度加工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形态的多元复合等,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

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如云贵高原在河谷地带和低山区水田以冬作物—水稻一年两熟为主,旱地以小麦一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或两熟为主,还可种植热带、亚热带瓜果。

半山区以一年一熟水稻或一年二熟旱作物为主,高山区只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一年一熟旱粮,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属微观异基面立体农业。

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如林粮或粮菜间作、稻田养鱼、农田插种食用菌等。

合理的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2、特点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四、立体农业的作用
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
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符合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立体农业就像是一种生态功能的系统,废弃物可以被重新利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环境。

当立体农业真正发展起来,就不仅仅高层建筑才可以容纳立体农业,学校、饭店还有医院这种综合性的建筑的上层都可以成为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农田来种植庄稼,这些农田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为城市的人们提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防止健康问题。

立体农业可以整年持续不断地生产无农业化学品的食物,鱼和家禽也可以在室内养殖。

由于这种农业不需要大型的农业机械以及把粮食从农村运送到城市的卡车,减少了大量矿物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出量,从而缓解了环境污染和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