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分析

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分析

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1951-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细菌性痢疾(菌痢)发病的规律,为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1951-2010年襄州区菌痢法定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全区60年共报告146416例,年均发病率为241.00/10万,发病高峰为1975年发病率1978.69/10万;以年代计,50、60、70、80、90、00各年代年平均发病率依次为:323.17/10万、223.22/10万、739.12/10万、167.30/10万、47.57/10万和10.30/10万。

【结论】襄州区菌痢发病经历了由高发病率向低发病率波动过渡的过程。

但由于影响菌痢发生的社会、自然和其他因素很多,因此要全面控制菌痢的发生和流行,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该病不但发病率高,其中急性中毒型菌痢容易误诊,危及生命[1]。

该病也是该区主要传染病之一[2-3]。

为探讨菌痢流行规律,完善防治措施,本研究对1951-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菌痢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疫情资料来自襄州区疾控中心疫情统计年报及流行病学调查材料,2004年及以后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襄州区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襄州区菌痢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

率的比较采用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发病趋势
2.1.1 总体趋势:1951-2010年60年间,襄阳市襄州区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4641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1.00/10万。

各年度发病情况见表1。

从总体上来看,50-60年代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波动(20年年均发病率267.38/10万),1971年代大幅上升,经短期回调后达到1975年历史最高水平(1978.69/10万),之后波动下降,到90年代后期已下降至30.00/10万以下,2000年以后进一步下降,并且保持在较低(年均10.30/10万)的发病水平(见图1)。

作者单位:1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阳441100)
2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姚秀华(1962-),女,大学专科,主管护师,医院传染病管理
2.1.2 高发病年份:60年间,发病率最高的是1975年(1978.69/10万),其次是1971年(1294.16/10万),第三是1963年(692.10/10万)。

以年代统计,50年代高峰期为1953、1955年,60年代为1963年,70年代为1971、1975年,80年代1981年,90年代为1991、1992年,2000年以后为2006、2007年。

2.1.3 年代平均发病:以年代统计菌痢的年均发病率可见,5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32
3.17/10万,60年代为223.22/10万,60年代与50年代相比下降显著( 2=1412.51,P<0.001),但70年代发病最多(739.12/10万)。

进入80年代(年均发病率167.30/10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菌痢发病逐年下降,90年代平均发病率(47.57/10万)与8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 2=8491.37,P<0.001)。

2000年以后,发病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年均10.30/10万),与90年代相比更进一步下降( 2=2532.26,P<0.001;见图2)。

.2 疾病在乙类传染病中的地位
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一直高居全区法定传染病第二位(50年代至80年代排位第一的是疟疾,90年代为病毒性肝炎)[2],2000年之后下降至第四(前三位分别是结核病、病毒
性肝炎和疟疾)[3]。

3 讨论
襄阳市襄州区1951-2010年年均发病率为241.00/10万,发病高峰为上世纪70年代,60年代发病有所下降,与“文革”期间的1967-1969这三年因动乱报告病例“骤减”有关。

而发病率波动高峰年份,均与当年干旱或洪涝灾害有关。

1975年的历史最高峰,正是与当年8-9月份连降大雨,流经区域的汉水、唐白河等河水暴涨,造成区域性洪涝灾害有关[4]。

80年代初期之前,襄州区菌痢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与该区为农业大区、7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且地处鄂北岗地、缺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卫生条件较差以及农村不卫生习惯等陈规陋习、传染源广泛存在等因素有直接关系”[5]。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疫机构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同时加强饮食行业的卫生监管,至90年代后期以后基本上控制了菌痢的流行,且发病率逐年下降。

2000年以后,菌痢的发病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菌痢仍是该区主要的传染病病种之一,且其“病原学复杂,病因众多,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患菌痢后免疫力不能持久,加之菌型较多,易发生变异,且无有效的菌苗预防”[6],因此菌痢仍是该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应加强缺水地区的改水改厕等爱卫工作,以改善饮水及环境卫生状况,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和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和防病意识。

本研究数据表明:襄州区菌痢发病经历了由高发病率向低发病率波动过渡的过程。

但由于影响菌痢发生的社会、自然和其他因素很多,因此要全面控制菌痢的发生和流行,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