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大气圈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大气圈
露 点
1.露点:使空气里的水蒸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叫做露点. (1)露点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就是空气的绝对 湿度. (2)根据露点和气温的差值,可大致判断出相 对湿度大小,差值越大,相对湿度越小. 2.露点可以测定. 3.根据测定的露点可确定空气的相对湿度.从水的 饱和汽压表中查出露点时的饱和汽压(等于空气 在原来温度时的绝对湿度)再查出原来温度下饱 和汽压,就可求出. 4、露点相关的天气现象:露、霜、云、雾
等。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Pollutant)
分类: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出来的物质。 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互相作用或与大气正常组分
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 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火山灰
26
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 2011年6月4日起开始喷发
2011年6月7日,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火山灰颗 粒形成的云雾笼罩。
2.相对湿度
( 1 )概念的引入:为了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离饱 和状态的远近而引入相对湿度的概念. ( 2 )相对湿度 B :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 p 跟 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ps的百分比叫做这时空 气的相对湿度.
p B 100% ps
①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可以查表得到.
②在绝对湿度p不变而降低温度时,由于水的饱和 汽压减小而使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 ③居室的相对湿度以60%~70%较适宜.
• 2、依气体混合程度分层:
约在85公里下,因混合作用使气体成分 均匀分布,成为均匀层。85公里以上,空 气密度小,气体的分布由扩散运动主宰, 较重的气体在较下层,成为不均匀层。
• 3、依照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
如臭氧层、光化层等。
§2.2 气象要素特征、变化和分布
一、气压
§2.2 气象要素特征、变化和分布
• 在80-10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气体成 为可分为两部分:
不可变气体成分:主要指氮、氧、氩三
种气体。这几种气体成分之间维持固定的 比例,基本上不随时间、空间而变化。
易变气体成分:以水汽、二氧化碳和臭
氧为主,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水汽。
一、大气圈的组成
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lean Air
水汽 Moisture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Impurity
干洁大气成份
• 大气这种含有各种物质成分的混合物,可以大致分为干洁 空气、水汽、微粒杂质和新的污染物。 •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 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 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气团变性:气团离开源地后,其物理属性 的改变。
大气污染物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各种污染物大量地 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 大气中污染物已经产生危害,受到人们注意的污染物 大致有一百种左右,主要污染物如表所示。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Pollutant)
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 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
大气中各种成分与万物的关系
二、大气圈的结构
• 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极不均匀,整 个大气圈内大气的成分、温度、密度等物 理性质都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大 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大气垂直分层 altitude(Km) 800
exosphere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 2、气体分子呈电离状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高空对流层) 1、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2、几乎没有水蒸气,没有 气象现象,利于高空飞行 3、有20km左右臭氧层, 可吸收短波紫外线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
thermosphere
100
80 60 40 20
Ozone layer
troposphere -100 -50 0 50 temperature(℃ ) 100 stratosphere
mesosphere
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高度/km
臭氧层
1017
1018 臭氧浓度/m-3
1019
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 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
2、气压的空间分布
低气压和高气压
• 低压槽和高压脊
3、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 日变化
白天地面气压下降,夜间升高
• 年变化
大陆冬季高压,夏季低压 海洋相反 全球气压分布,永久和半永久性活动中心
全球1月平均海平面气压
全球7月平均海平面气压
4、全球气压带
二、气 温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水汽
• 水汽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在04%之间,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有一半的水汽集中 在2公里以下,四分之三的水汽集中在4公里以下,10-12 公里高度以下的水汽约占全部水汽总量的99%。 •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下垫面,包括水面、潮湿物体表面、 植物叶面的蒸 发。由于大气温度远低于水面的沸点,因 而水在大气中有相变效应。水汽含量在大气中 变化很大, 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云、雾、雨、雪、霜、露等都是 水汽的各种形态。 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 射,也能放出长波辐射,水汽的蒸发和凝结又能 吸收和 放出潜热,这都直接影响到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到大 气的运动和变化。
• 1、气压的定义
大气压强( P )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 的作用于单位面积物体上的压力。 单位:mb(毫巴)、hPa(百帕) 大气的压强 1atm=101326Pa=1013.26mb=760mmHg 气压的形成是大气气体 分子受到地球的引力, 气压随高度升高按指 数率递减
2、气压的空间分布
• 皮耶克尼斯,V. 挪威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天气学 和大气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气象学挪 威学派的创始人。
气 团
(一)、气团和锋(Air mass and front)
1、气团 (1)定义: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 均匀的大块空气。 (2)气团的形成和变性:
气团形成的条件:
*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 *有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 气团源地:气团形成的地方
引言
•压机之谜。
• 托里拆利、维瓦尼实验 与气压计的诞生
引言
• 玻意耳、帕斯卡实验 玻意耳证明,气体体积减小 一半,压强就增大一倍。
帕斯卡发现了大气密度的 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性。
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
大气中氧的来源
• (1)光解作用(photodissociation): 2H2O + 紫外線 → 2H2 + O2 • (2)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 杂质和微粒
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以外,还有很多的液体和固体杂质、 微粒。杂质是指来源于火山爆发、尘沙飞扬、物质燃烧的 颗粒、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 而被蒸发的盐粒,还有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等。 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 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过冷水滴和冰 晶等水汽凝结物。 大气中杂质、微粒,聚集在一起,直接影响大气的能见 度。但它能充当水汽凝结的核心,加速大气中成云致雨的 过程;它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又能削弱太阳直接辐射和 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变化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 (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随地点、时间而异。 人烟稠密的工业区占大气质量的万分之五,农村 大为减少。同一地区冬季多夏季少,夜间多白天 少,阴天多晴天少。这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 要消耗二碳。 • (4) 臭氧:臭氧是分子氧吸收短于0.24微米的紫外 线辐射后重新结合的产物。臭氧 的产生必需有足 够的气体分子密度,同时有紫外辐射,因此臭氧 密度在22—35公里处为 最大。臭氧对太阳紫外辐 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加热了所在高度(平流层) 的大气,对平流层温度场和流场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幅射,保护了地球上的 生命。
•
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 平均滞留期/ 年 分子量
主要气体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 臭氧(O3) 干洁空气
106 78.08 104 20.95 109 0.93 15 0.03(可变) ? 0.000 001(可变) 100.00
28.02 32.00 39.94 44.00 48.00 28.96
3、气温的空间分布
等温线 全球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1、北半球冬季纬向差异较大,南半球相反。 2、等温线在大陆上向赤道方向突出 3、热赤道
垂直分布 气温直减率
三、湿度
• 空气的湿度可通俗地理解为空气的潮湿 程度.它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之分.
1.绝对湿度:
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p叫做空气的绝对 湿度,也叫水汽压.
层云
四、降水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 降水量
降水量是以雨、雪、冰雹(包括 雾、露、 霜)融化后,未经蒸 发、渗透、流失而聚积的深度, 单位是毫米。
•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 度,其时间以10min、1h 或1d 为单位。
对流降水
地形降水
• 降水
锋面降水
§2.3 天气和天气系统、 天气预报
6CO2 + 6H2O + 可見光 → C6H12O6 + 6O2
氧气、臭氧浓度变化与生物演化史
§2.1 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
• 过去人们认为地球大气是很简单的,直到十九世 纪末才知道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 合体,并含有水汽和部分杂质。它的主要成分是 氮、氧、氩等。
一、大气圈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