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y2012 第10期总第260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0T o tal N o.260浅谈建设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管理吴 瑛,孙佃玲(上海绿地集团呼和浩特置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文章指出:项目建设中要积极有效地控制各个环节的工程造价,在项目实施前进行成本管理,在实施中要加强成本的控制,包括合同、人员、材料及价格、技术措施和结算的管理,积极采取主动控制避免事后控制。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 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0—0031—01 建设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其中项目决策和项目设计是影响项目建设所产生费用最大的两个阶段,即影响程度能达到项目施工总费用的30%~75%左右,而项目的实施阶段却仅占总费用的5%~25%左右,所以项目决策及项目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不仅能使项目在建设、施工所涉及的人员、物资得到有效管理,还能使建设环节得到顺利并且有效运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工程造价控制,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来使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1 项目施工前的工程造价控制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
项目的决策阶段包括技术和经济决策,是决定项目在投资和以后运营效益的关键因素。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影响工程整体投资的30%~70%的因素是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
当项目的建设建议书得到批准后,要根据地区及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基本要求,对拟建的工程包括整体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性、建设资金等方面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调研、分析和总结论证,做好可行性分析。
而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是指导建设单位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要满足地方政府的规划要求和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对工作性质的综合性能要求很高,所以要委托权威性的并且有经验的专家进行设计。
当整体规划定型后,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单位就要按照它进行工程设计和布局。
2 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管理2.1 强化合同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签订完善的有利于施工单位的承包合同,同时强化合同的管理,工程造价才能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合同纠纷的产生。
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控制工程造价,而建设方合同管理人员则要对合同中所涉及的条款充分了解、熟悉。
在保证全面履行合同避免索赔的同时,也能依据合同条款处理工程造价中的纠纷。
如果施工方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合同,则建设方可以向施工方进行反索赔,以此降低建设方的损失,从而减少工程造价。
2.2 强化人员的素质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统计工程量是一项基本工作,所涉及的人员必须要有概预算领域的相关知识,还要很熟悉施工现场环境,而且要求统计人员完全熟悉标书中涉及的标准和内容、合同中的标准和条款,对于工程项目不能漏算和错算,并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项目,做好统计工程量的工作。
而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招标书中的规定及合同中的条款深度研究,还要善于抓住这些条款所涉及的索赔机会,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索赔工作,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为承包商,不能放弃任何索赔机会。
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因素很多,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变更。
例如不允许由于设计变更而使整个项目建设范围扩大,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的标准等。
如果所涉及的变更必须要发生,则要求变更费用必须经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签字,且要及时处理以减少由于变更而产生的费用损失。
2.3 强化材料及价格的管理在工程建设费用中,材料费占到总造价的很大一部分,约为总造价的60%~70%左右。
所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材料的用量,并按照合同中所预先规定的用量进行施工。
现在市场上供应材料的渠道很多,涉及的预算人员要深入市场,充分调研市场上材料的价格,掌握材料信息并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并合理的编制材料采购价格,材料的价格要按照预算价格采购,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
在承包商内部,造价管理部门应该处于造价管理领域的核心位置,其余各个部门都应该与该部门进行密切合作,项目建设中的工程变更、材料采购单和发票复印件、施工方案、技术交底以及生产计划等信息资料都要由造价管理部门管理,由此来建立一个良好的造价管理体系。
造价管理部门的预算人员进行分析和核算,如果出现实际的材料用量与预算用量有较大偏差时,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纠偏措施。
(下转第34页)・31・收稿日期:2012-02-19 总第260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息内容和选择还无法实现精确的对号入座,即没有精确的数字界限,但信息在这两种类别之间的分配可以掌握下列两项基本原则和标准: 信息是否具有可观测和可核实性,对于可观测和可核实的信息,政府的监管措施不能对该类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管,这类信息就适合于极力差别,比如公司经营计划的调整、环境变化对经营环境的影响等信息。
信息披露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也是分配的标准之一,如垄断行业的成本报表,在中国特殊国情和体制下,垄断行业公布成本报表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该类信息强制差别是有必要的。
3.3 改善资本环境,推动差别财务报告进一步发展差别财务报告的动力系统要起作用,需要有一个有效资本市场作支撑,需要资本市场发挥其价格信号的显示功能。
但事实上,由于噪音交易者和流动投资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证券的价格体现为噪音交易者和流动投资者的盲目性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平衡。
在企业信息的供需关系中,如果知情投资者的比重提高,不仅会使非知情的投资者受益,而且会迫使企业管理者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所以要推动差别财务报告进一步发展,比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素质,增强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差别财务报告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市场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有效市场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投资者均是理性的。
我国证券市场之所以被认为处于无效到弱式有效的过渡阶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投资者素质较低。
散户投资者过多,一方面分散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对信息处理、判断的总体能力。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提高我国投资者总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机构投资者能够集中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要求,并理性地以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作出投资判断,从动机上提高企业提供差别财务报告的积极性。
3.4 会计准则、制度层面的完善差别财务报告是通过市场确认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尽管在应用中碰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是可以得到逐步解决的。
但现实情况是,会计准则、制度的制订往往滞后于实践,对于实践中现实的、合理的存在,立法者不应采取漠视、放任的态度,使之更有利于实务操作,也更有利于监管。
比如,在对待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为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操作,财政部应出台有关公允价值的实施细则,对诸如评估机构的选取标准等具体性问题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对于整个差别财务报告体系而言,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报告内容和模式将进一步多样化,届时,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就更对迫切而频繁了。
[参考文献][1] 李翔,马峥.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3).[2] [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财务报告长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 包海英.英国《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3,(5).[4] 葛家澍,陈少华.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丛书(2002):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 肖泽忠.大规模按需定制的公司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0,(3).[6] 周仁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上接第31页) 2.4 加强技术的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只有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能使项目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常,施工企业都把技术工作重点放在了施工中的质量及保证工期上,这主要体现了所述的社会效益一面,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建设公司的经济效益。
在经济与技术的关系上,经济是执行的目的,技术是执行的手段,企业公司是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实现经济的目的,如果企业忽视任一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2.5 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施工签证并要积极的开展索赔工作,在工程结算时才会有足够的证据进行项目建设索赔。
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在平时就要收集有利于己的各种证据,例如赶工、招标文件、设计变更、不可抗力等,要及时的与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签证,并提出索赔方案,为以后的总体索赔打下基础,以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现如今是买方的市场,所以在施工时,很多业主或者建设单位抓住了这个心理,对于施工单位的建设款不及时的发放,导致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
所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施工单位在和业主或建设单位签署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建设资金是否到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项目施工款项的拖欠,并保证严格按照合同,收工程款与投入同时率的基本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施工企业由于大量垫资,导致企业资金收拢困难的局面。
3 结束语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
在工程施工中,做到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能使项目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结算阶段要加强索赔的管理,并且避免项目施工款项的拖欠,避免施工企业大量的垫资。
积极采取主动控制避免事后控制、加强责任心、以人为本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工程的整体造价就一定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1] 郑炜,马艳,张登伟.浅谈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科技信息,2009,(3).[2] 王延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8).・34・。